在美国国内工厂竭力应对联邦政府进口关税政策带来的多重影响之际,该国制造业已连续6个月陷入萎缩境地。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发布的最新月度调查报告显示,8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的48.0微升至48.7,但这一数值已连续半年运行在荣枯线下方。
PMI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月度调查数据编制而成,涵盖生产、新订单、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和库存等五个分类指数,通常以50%作为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
具体行业表现来看,纺织业、初级金属业等七个行业实现增长;而纸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十个行业则出现业务收缩。
部分电子制造商反映,当前面临的营商环境严峻程度已超过2007年至2009年的"大衰退时期"。当时因次级住房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曾导致美国制造业产业链进一步空心化。
众多工厂企业负责人将当前困境主要归咎于现行关税政策及其引发的市场不确定性。尽管政府着力推动制造业振兴,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正面临高技能、高薪岗位流失问题,原材料成本的持续攀升也带来显著经营压力。由于贸易环境和经济前景缺乏稳定性,企业普遍暂停资本支出计划和招聘活动。
今年4月2日,相关行政令签署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措施,对美存在贸易逆差且此前未列明的国家征收10%关税,对已达成协议或对美存在小规模顺差的国家征收15%关税,对未达成协议且对美存在大幅顺差的国家则实施更高税率,其中巴西和印度部分商品税率达到50%。此外,针对通过第三地转运方式规避关税的行为,相关商品将被征收40%的转运关税。
在美国关税措施逐步落地后,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持续走弱,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两个月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
时隔五个月,事实表明,美国制造业面临的高昂劳动力成本、技术工人短缺、技能不匹配以及移民人口增长放缓等结构性问题,使得制造业就业岗位大幅增长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美国劳动力市场在7月份呈现明显降温态势,当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7.3万人,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数值。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此前发布的行业报告还预测,未来8年内美国制造业预计新增的380万个就业岗位中,近半数可能因技能缺口和人口结构变化难以填补。许多新兴岗位所需技能与传统制造业岗位存在明显差异,以密歇根州底特律地区为例,作为全美汽车制造业核心区域,当地零部件企业的招聘完成率不足40%。
南加州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乔纳森·阿伦森等全球化研究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美国年轻一代普遍不愿接受智能手机组装等低薪重复性制造业工作,而学历较低的年轻人也对农场、矿山或工厂类工作缺乏兴趣。
供应链体系的扰动给企业带来高昂成本。尽管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相关措施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企业难以制定长期资本投资决策,市场主体对政策稳定性缺乏足够信心。
另一方面,自年初以来,美国政府实施严格的移民管控政策,包括撤销数十万在美移民的合法身份及工作许可,加强边境管控措施。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分析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期间,美国劳动力市场流失超过120万移民劳动力。
正如前述制造企业负责人所言,由于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基本面不确定性,企业普遍采取谨慎雇佣策略,导致失业人群面临更长的再就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