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高层动荡:频繁换帅难解产品竞争力不足困局

mysmile 1 0

界面新闻记者 | 周姝祺

豪华车市常有换帅提振业绩的案例,但管理层频繁更迭往往引发经营震荡。一汽奥迪近期再次启动人事调整,折射出其在产品竞争力不足的困境下,试图通过换帅突破发展瓶颈的急切心态,然而这一举措恐难从根本上扭转品牌颓势。

据奥迪官方信息披露,2025年9月1日起,郭永锋将接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职务,全面主持在华销售及品牌管理工作,原任李凤刚转任一汽富华生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双方职务实施直接对调。

此次任命生效时,李凤刚担任一汽奥迪中方负责人未满两年。2023年10月,他接替任职四年的孙惠斌,成为一汽奥迪首位80后掌舵人,其任职周期显著短于该岗位传统四年左右的任期惯例。

奥迪体系资深员工向界面新闻评价,具备清华大学教育背景的李凤刚在一汽奥迪积淀深厚,兼具战略视野与市场洞察力,但管理层未能给予充足的战略落地周期。这种非常规人事变动,凸显出企业面对销量持续下滑的焦虑情绪与短期业绩导向。

中国一汽产销数据显示,2024年一汽奥迪累计销量61.11万辆,同比下滑12.5%创近年新低;2025年上半年销量28.76万辆,同比再降10.2%,在BBA豪华品牌竞争中持续垫底。

任职期间,李凤刚积极推动数字化营销转型,通过社交平台个人账号发布80余条视频内容,聚焦品牌技术实力与电动化战略传播,成为传统豪华品牌中罕见的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中方高管,有效提升了品牌舆论声量。

渠道关系维护作为中方负责人核心职责,直接关系销量稳定与品牌价值传递。受行业价格战与市场萎缩影响,一汽奥迪经销商网络遭遇盈利下滑与库存高压,北京、郑州等地部分门店甚至转投新能源品牌,凸显渠道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稳定渠道生态,李凤刚推动实施区域分级管理、存量客户运营线索中心建设、经销商智能决策平台等改革举措。据行业媒体报道,一汽奥迪近两年主动收缩渠道规模,推行卫星店协同经营模式,通过返利优化、资金周转加速及人员精简等措施提升渠道效率。

但受制于合资企业运营架构,一汽奥迪作为销售主体缺乏核心产品定义权,当外方导入产品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节时,中方团队难以从根本扭转被动局面。2019年推出的Q2 e-tron"油改电"车型技术落后,MEB平台Q4 e-tron在空间、续航及智能化方面全面落后本土竞品,上市后月销峰值不足3000辆。

业内分析指出,奥迪德方研发团队仍延续燃油车时代硬件思维,未能适应中国市场软硬件融合的产品开发逻辑。MEB平台作为集团内部转型妥协产物,先天存在竞争力不足问题,导致电动化转型步伐滞后。

寄予厚望的PPE豪华纯电平台因软件研发与工厂建设滞后,首款车型Q6L e-tron多次推迟至2025年8月才实现上市,错失2023-2024年新能源市场高速增长期,导致电动化主力长期缺位。更严峻的是,该车型上市即面临智能化技术迭代滞后风险,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燃油车板块,全新A5L历经漫长预热期后上市,虽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等本土化配置,但在燃油车市场整体萎缩背景下,单一车型难以承载销量翻盘重任。

品牌内部竞争加剧更添发展阻力。南北奥迪从A5L开始实施燃油车型共线生产、分别改造的模式,形成内部竞争格局;上汽奥迪则通过"AUDI"新品牌实现产品定义自主权,依托本土三电技术与供应链体系加速车型开发,对一汽奥迪形成战略挤压。

前员工指出,一汽奥迪需打破传统合资产品开发桎梏,建立本土化研发体系才能根本解决困境。但中方股东短期业绩导向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更倾向将资源反哺自主品牌发展。

2025年以来,一汽奥迪已完成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新任负责人郭永锋凭借一汽-大众ID.系列运营经验获任,其主导的用户需求驱动营销体系、低库存管理及数字化展厅改造等成果,被视为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

2025年8月启动的"融合直售"模式,通过官方统一平台与全国统一定价机制整合渠道资源,标志着渠道变革进入深水区。郭永锋能否借助产品大年契机实现销量回升,同时平稳推进渠道模式转型,将成为检验其领导力的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