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销售舞弊警示:元隆雅图1.27亿假账背后的内控漏洞深度剖析

mysmile 2 0

2025年8月23日,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隆雅图")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引发资本市场对销售端舞弊风险的广泛关注。回溯至7月12日,该公司已披露因发现销售人员涉嫌职务侵占向公安机关报案,涉案人员通过伪造客户公章、虚构销售合同等手段,在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累计虚增收入达1.27亿元。

公告显示,本次会计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调整财务数据:2023年虚增收入1806.80万元,2024年虚增8007.46万元,2025年一季度虚增2911.55万元。财务报表相应调整了应收账款、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多项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涉案虚假收入未产生实际现金流,全部形成应收账款挂账,暴露出企业在销售风控体系上的重大缺陷。

该舞弊行为持续超两年且造假金额逐年递增,若未通过自查发现,2025年虚假收入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单一个体能够长期实施重大财务舞弊,折射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环节存在系统性漏洞,此类事件绝非孤立个案,亟需全行业引以为戒。

财务专家指出,虚增收入却无现金流入的异常情况,在健全的内控体系下本可提前预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要求,企业需对销售全流程实施风险管控,尤其要防范"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元隆雅图事件中,亿元级应收账款长期未收回却未触发风险预警,反映出其在客户信用评估、应收账款管理等关键环节存在执行缺位。

按照内控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建立涵盖销售目标设定、客户授信、合同审批、发货控制、收款跟踪的全流程管控机制。具体包括:完善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实施动态信用评估;建立销售合同分级审批制度,对大额合同实行法务、财务联合审核;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对周转率异常客户启动专项核查;将回款情况与销售业绩考核直接挂钩等。

深入剖析该案例可见,涉案客户销售额逐年增长但回款为零,已明显违背商业逻辑。正常内控体系下,财务部门应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账龄分析等指标发现异常,销售部门需对应收款项进行专项催收,审计部门应将长期未回款客户列为重点审计对象。然而元隆雅图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既未对该客户启动信用风险预警,也未针对异常应收账款采取减值措施,暴露出内控机制的全面失效。

业内人士强调,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依赖于业务过程的规范性。此次事件虽以"会计差错更正"名义披露,但本质是员工舞弊导致的财务造假,性质远比普通会计差错严重。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当错报金额达到营业收入2%-5%区间时即构成重要缺陷,元隆雅图2024年虚增收入占更正后营收比例已达2.95%,符合重要缺陷认定标准。

依据舞弊三角理论,员工舞弊行为通常源于压力、机会和合理化三个要素。该案例折射出企业可能存在:绩效考评机制过度强调销售指标导致道德风险;关键岗位职责未实现有效分离;业财系统数据未实时联动;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等多重问题。专家建议上市公司需从制度设计与执行两方面双管齐下,既要完善销售与财务的交叉验证机制,也要强化信息系统的刚性约束。

针对此次舞弊事件,监管层及市场各方呼吁上市公司应开展全面内控体检:一是重新梳理销售业务流程,明确各环节审批权限与责任主体;二是建立客户准入与信用动态评级系统,对大额交易实行双人复核;三是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平衡销售增长与风险控制;四是强化财会监督职能,实现销售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实时勾稽核对;五是培育合规经营文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业务全流程。

元隆雅图作为公众公司,其治理规范性与内控有效性直接关系投资者利益。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限于销售环节,更涉及公司治理、合规管理、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问题。市场期待公司能彻查事件根源,公开披露内控缺陷整改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缺陷性质(设计缺陷或执行缺陷)、制定整改时间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等。

目前,事件后续处理仍在进行中。法律界人士指出,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外,上市公司还需审视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报告的鉴证机构,也应反思审计程序是否勤勉尽责,是否有效执行了收入循环的审计程序。

此次销售舞弊事件为全行业敲响警钟:在追求经营业绩的同时,必须筑牢内部控制防线。上市公司应加快构建"人防+技防"的双重防控体系,通过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系统监控、定期审计等多重手段,织密防范财务舞弊的"防护网",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七十四,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出版有《财务领导力》、《零基础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