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15日)起,我国首部住房租赁领域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将正式落地实施。该条例共七章五十条,精准聚焦住房租赁市场现存的各类突出问题与民生痛点,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制度保障。本文将提前解读条例核心内容,解析其对租赁双方的具体影响。

首先,条例强化了租户权益保护机制,明确维权路径。自明日起,租户遭遇租赁纠纷或权益侵害时,可依据具体情形向住房城乡建设、消防救援、市场监管及公安机关等部门进行精准投诉举报。
涉及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合同纠纷,或存在擅自改变房屋结构、违规隔断等违反建筑安全与规划用途行为的,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处理;
治安类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出租房屋消防设施不达标、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隐患问题,由消防救援部门牵头整治;
租赁交易中的价格欺诈、虚假房源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此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人民法院、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及消费者协会均为合法维权渠道。租户投诉时需留存租赁合同、沟通记录、资金支付凭证等关键证据材料。

其次,条例确立租赁合同备案制度,强化交易监管。《条例》明确要求出租人必须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中介机构未履行备案义务将面临行政处罚。以往租赁双方自主签订制式合同后往往忽略备案流程,导致纠纷发生时难以追溯权责。合同备案制度将有效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实现租赁交易全程可查可溯。

针对出租人拒不配合备案的情况,条例赋予承租人单方备案权。完成备案的租赁合同还将便利承租人办理居住证、提取住房公积金等公共服务事项。从市场治理角度看,备案制度有助于建立租金监测机制,为整治转租分租乱象、打击"二房东"非法牟利行为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条例实施后需强化地方配套与执行力度。一方面,各地应依据国家条例框架,结合地方租赁市场特点,加快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违规行为依法采取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等措施,通过常态化监管维护租赁市场秩序稳定,从源头上减少租赁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