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肃穆的《思念曲》旋律中,最新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遗骸踏上归途,回到他们用热血与生命誓死捍卫的祖国大地。
当年少壮出征,今日魂归故里。2024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自2014年启动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工作以来,我国已成功接回1011位英烈忠骨,以国家规格的最高礼仪,践行着"接英雄回家"的庄严承诺。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水门仪式致敬,礼炮齐鸣响彻云霄,少先队员献花致敬,全场高唱国歌。这座英雄城市处处涌动着炽热的"中国红",楼宇间悬挂的"欢迎英雄回家"标语格外醒目,自发前来的市民手持五星红旗沿街肃立,过往车辆静候致敬,共同守护英烈们跨越时空的荣耀归途。
为何国家始终以最高礼遇迎接英烈归来?
尊崇英雄是对历史初心的永恒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必须永远铭记。"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民族重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立国之战深刻重塑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
杨根思舍身炸敌堡、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守纪律……英烈们用青春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国泰民安。这些"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前,群众自发摆放的照片令人动容:有九三阅兵的威武战机,有山东舰的雄姿,有港珠澳大桥的壮丽,更有锦绣中华的壮美河山。这些时代答卷仿佛在轻声诉说:"这盛世,如您所愿!"生动诠释着人民对英雄的永恒追思与崇高敬仰。
捍卫英雄是对胜利荣光的坚定守护。我国已形成以《英雄烈士保护法》为核心,《烈士褒扬条例》为支撑,新版《烈士光荣证》为载体的英烈保护体系,从法律层面庄严宣告:"英雄烈士的牺牲奉献,国家和人民永世铭记。"
国之大典承载着民族情感认同。这场跨越国界的接迎仪式,既是对烈属的深情慰藉,更是全体国民的精神淬炼。当覆盖国旗的棺椁缓缓通过,红色基因在庄严肃穆中代代相传;在英烈事迹的感召下,新时代奋斗者的理想信念愈发坚定。
学习英雄是对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争做英雄方显民族本色。"纪念英烈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奋斗华章。
当前全社会已形成尊崇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从英烈褒扬政策的全面落实,到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提质升级,再到《长津湖》《跨过鸭绿江》等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热播,英雄精神正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战鹰护航映初心,山河无恙慰忠魂。在忠魂不泯、浩气长存的精神旗帜下,英雄血脉代代相传,奋斗征程永不停歇,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愈发坚定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