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中国政府网最新公告显示,国务院于9月11日正式批复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地区、合肥都市圈、福厦泉经济区、郑州市、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及成都市等10个区域,开展为期2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周四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本次综合改革试点呈现四大显著特征:
首先是试点区域示范效应突出。入选的10个试点地区均具备坚实发展基础,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占全国比重超25%,在要素配置领域具有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这些重点区域的改革实践,将探索要素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新路径,为经济大省发挥增长极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是要素配置领域全面拓展。改革范围不仅覆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市场,更创新性纳入数据要素、算力资源、空域管理、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通过机制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进程。
第三是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效能。针对当前要素配置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试点方案突出多要素协同配置理念,结合重点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实际,构建要素跟着项目走的精准配置机制,全面提升市场化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水平。
第四是实施差异化改革策略。坚持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特色发展相结合,充分激发地方改革创新活力,通过典型案例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形成"试点-总结-推广"的全国性改革路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李春临强调,本次试点聚焦要素市场建设关键领域和市场主体痛点问题,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制定差异化改革举措,通过点上突破带动全局改革,着力破解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性解决市场化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
在具体改革举措上,技术要素领域将重点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链条,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土地要素改革方面,试点地区将获得更大土地管理自主权,建立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供给的动态匹配机制,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