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副行长一夜吸粉2.2万!平台紧急封禁,背后真相令人震惊

mysmile 3 0

出狱副行长一夜吸粉2.2万!平台紧急封禁,背后真相令人震惊

你知道吗?近日,一则新闻刷屏网络:曾担任某银行支行副行长的肖某,因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被判刑九年;出狱后,他火速开通社交账号,凭借讲述犯罪经历瞬间爆红,过去一周粉丝数猛涨至2.2万!但平台迅速出手,认定其内容以犯罪经历博眼球,违反自律公约,现已禁言处理——账号无法关注,视频全部下架。

靠“前科营销”成网红,这种现象绝非孤例。一些刑满释放人员以分享犯罪经历、狱中生活为噱头,甚至打造“励志人设”博取流量。例如,有人出狱后营销“最美通缉犯”形象,试图通过直播“翻红”;还有人以“监狱生存指南”“狱友秘闻”为名,将严肃司法惩戒娱乐化。

图片源自网络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民对“前科网红”展现猎奇心理,认为他们“敢说真话”“有故事”,甚至盲目追捧。而一些平台在“流量至上”驱动下,默许乃至助推此类内容传播以牟利。被网友称为“窃·格瓦拉”的周某出狱后,竟吸引30多家网红经纪公司争相追逐,报价高达数百万!这种畸形关注,使犯罪经历沦为标签化和商业化的“另类资本”。

事实上,法律对犯罪行为有着鲜明否定评价,刑罚不仅旨在惩戒犯罪,更在于警示和教育公众。但当刑满释放人员将犯罪经历“营销”成“故事”,美化为“励志”或渲染为“精彩”时,无形中淡化犯罪危害性,消解法律权威和严肃性。这些行为违背公序良俗,更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犯罪也能带来名利”的错误认知。

图片源自网络

或许有人辩称,刑满释放人员分享经历是表达自由和自力更生。但网络自由绝非无边界!当“前科营销”演变为美化违法、渲染犯罪细节或利用猎奇心理博流量时,已触碰法律红线,破坏公序良俗。这不仅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更向社会传递“黑红也是红”的错误价值观。

真正的自力更生和回归社会,绝非靠“前科营销”流量变现,而应通过合法诚信劳动重新融入。例如,同样做主播,有人分享职业技能、创业经历获得认可,这才是值得提倡的“重生”。必须清醒:犯罪经历不能成为“流量密码”,法律权威决不容消解,公序良俗决不应扭曲。

法治课 | 前科营销:法律边界与道德责任 by 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