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近日,在巴黎召开的支持乌克兰“志愿联盟”线上峰会落下帷幕。会后发布声明显示,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的26个国家正式承诺,将向乌克兰派遣地面、海上或空中力量作为“保障部队”。该声明强调,这支多国联合部队将在乌克兰境内进行长期部署,核心任务是防范俄罗斯可能发起的各类军事行动。
点评:随着特朗普政府即将上台,美国对乌克兰的直接军事援助可能缩减,且美方寻求加速冲突终结,这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安全忧虑。与此同时,历经数年发展,欧洲国防工业产能已实现显著提升,各国在武器标准化、联合采购及后勤协同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多国部队的联合行动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欧洲积极推动组建“保障部队”,标志着其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持续增强,正从以往的幕后军备、情报与资金支持,逐步迈向可能的非前线军事存在。从长远视角分析,尽管该部队的行动模式尚存诸多不确定性,且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战略与实操挑战,但其对俄乌战局乃至全球安全格局都将产生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欧洲推动组建“保障部队”,表明其在援乌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存在各种限制,前景不明。
欧洲自主援乌意愿逐渐增强
此次欧洲26国就援乌事宜作出的共同承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磋商和审慎考量后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从俄乌战场当前态势分析,欧洲此举是对乌克兰持续作战能力的直接强化。乌克兰在经历数年消耗战后,其防空系统、火炮装备以及人员轮换等方面均面临持续性短缺,俄罗斯则凭借其体量优势,在弹药、兵员及装备供应上逐渐占据上风。在此情况下,向乌克兰后方派遣“保障部队”,承担兵员培训、装备维修、后勤补给及关键区域防空等任务,可被视作打破当前战场僵局、稳固乌克兰战线的必要措施。
此外,欧洲组建“保障部队”,亦是其在军事领域强化“战略自主”的一次最为激进的实践,同时也是对特朗普上台后可能减少对俄乌冲突介入力度或调整策略的明确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自2024年初便提出“不排除派兵可能性”,并持续推动这一议程。经过一年多的激烈辩论与协调,欧洲内部最终在支持乌克兰问题上达成新的共识,这也表明欧洲内部“必须采取更多行动支持乌克兰”的呼声已占据主导地位,使得马克龙所倡导的“欧洲主权”理念在此背景下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并成功借美国政策转变带来的压力,协调26国形成对乌克兰安全的共同承诺。
然而,欧洲成立“保障部队”并不意味着该部队将立即开赴前线与俄军展开正面交锋。在这一问题上,马克龙巧妙运用了“战略模糊”策略:既高调宣布派兵决定,又对“部署”的具体内涵、规模、时间表及交战规则等信息保持高度模糊。法国总统府明确表示,这支部队将采取防御性部署策略,不直接参与前线作战行动,其部署重点将放在乌克兰境内具有战略价值的军事据点、重要港口以及关键空域,通过展示军事存在形成有效威慑。这种谨慎态度既是对国内舆论及部分成员国争议的妥协,同时也旨在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导致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

北约举行联合演习。
对俄乌战场态势将产生深远影响
欧洲26国关于“保障部队”的承诺与部署,并非单纯的政治表态或外交宣示,其产生的效应必将辐射至战场内外,重塑各方参与主体的战略考量,进而引发多维度、多层次且相互关联的深远影响。
按照计划,欧洲组建的“保障部队”将承担乌克兰后方的训练、装备维护、后勤保障及防空等任务。这将极大释放乌克兰宝贵的兵员资源,使原本承担这些任务的数以万计乌军士兵得以轮换至前线,有效缓解乌军长期面临的人员短缺困境。同时,专业的训练体系将加速乌军掌握复杂联合作战技能,进一步提升西方提供的高技术武器系统的战备率与作战效能。此外,历经四年冲突,乌克兰军民已显疲态,欧洲国家承诺直接派兵,具有重大政治象征意义,向乌克兰传递出欧洲承诺坚定且持久的强烈信号,从而显著提振乌克兰国内士气与社会凝聚力。
不过,欧洲“保障部队”的介入也可能使俄乌冲突的性质发生潜在转变,使其进入介于“代理战争”与“联盟直接对抗”之间的危险模糊区域,冲突将前所未有地呈现“欧洲国家集体对阵俄罗斯”的特征。尽管北约作为整体尚未正式参战,但其核心欧洲成员国以联盟形式派兵,极大地模糊了冲突界限,也使得冲突升级路径更趋复杂和危险。
对此,俄罗斯反应极为强烈。就在欧洲宣布组建“保障部队”的当天,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重申俄方反对西方驻军乌克兰的立场:“俄罗斯不会讨论任何形式、任何机制的外国对乌干预,(这种干预)根本不可接受,将破坏各方面的安全。”她同时警告此举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一旦欧洲“保障部队”投入运作,俄罗斯很可能采取一系列“灰色地带”战术进行试探与回应,例如加强对部署区域周边的侦察与电子干扰,通过网络攻击破坏保障部队的指挥及后勤系统,利用代理人员或特种部队实施隐蔽破坏,甚至故意在保障部队附近制造事端,以考验西方的反应决心。此外,俄军还可能加大对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的远程打击力度,并宣称这些目标为“合法军事目标”,与西方人员无关,以此彰显西方保护的局限性。
鉴于目前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缺乏有效、可靠的危机沟通机制,双方仅依据自身逻辑判断对方行为,欧洲可能认为部署保障部队是“有限且防御性”的举措,但俄罗斯则可能将其解读为北约准备直接参战的开端,进而采取先发制人行动。这种认知错位将大幅增加双方因误判或意外事件滑向更大规模战争的风险。此外,欧洲组建“保障部队”,在传统武器援助手段之外,又增添了“人员接触”这一高度敏感维度,任何国家部队出现伤亡或俄罗斯对特定国家实施“精准报复”,都可能立即引发相关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反对党或借机发难,民众或上街抗议,从而迫使该国政府退出行动或限制其部队任务范围。

为了提升实力,近年来欧洲多国开始增加部署重型武器,图为波兰从美国购买的M1A2主战坦克。
未来实施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欧洲26国构建“保障部队”的承诺,尽管在政治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决心,但其未来实施之路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与未知风险。
首先,欧洲各国将面临“意愿联盟”固有的内在缺陷,即各国虽在政治声明上达成一致,但背后的动机、底线及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矛盾分歧。例如,在指挥体系分权方面,欧洲可能面临如下分歧:这支部队将采用何种指挥架构?是置于北约框架之下,由欧盟领导,还是成立全新特设指挥机构?若由北约指挥,虽具备现成指挥系统与经验,但将直接挑战北约“非参战”的官方立场,且可能遭到匈牙利等成员国阻挠;若由欧盟主导,欧盟则缺乏大规模军事行动指挥经验与能力;若新建指挥体系,则需从零开始建立指挥链、通信系统及协调机制,效率低下且易生混乱。无论选择何种方案,均面临重大困难。此外,多国部队联合行动固有的语言、战术、装备兼容性问题也将凸显,各国不同交战规则的统一亦将成为敏感且关键的问题。
其次,在资源分摊与负担共享方面,各国亦存在诸多矛盾。例如,行动所需巨额资金由谁承担?是按各国GDP比例分摊,还是按参与程度分配?训练任务、后勤保障、防空部署等不同任务的风险与成本差异巨大,各国难免会因“谁承担更多危险任务”产生分歧。历史上,联盟行动中“搭便车”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国家可能仅愿提供低风险后援,而将高风险任务推予他国。在当前欧洲经济普遍疲软的背景下,持续为该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将考验各国财政承受能力。
最后,欧洲国内政治压力与变数也将为后续行动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参与组建“保障部队”的26个国家国内,对派兵乌克兰的态度存在显著分歧。例如,法国和英国准备战后向乌克兰派兵,德国表示将在对乌安全保障框架更明确后再作决定,意大利则直接排除派兵可能,仅表示愿在监督和平协议执行方面提供支持。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国部队出现伤亡或俄罗斯对特定国家实施“精准报复”,都可能立即引发相关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反对党或借机发难,民众或上街抗议,进而迫使该国政府退出行动或限制其部队任务范围。这种“伤亡耐受度”的不确定性,使联盟长期可持续性存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此次计划中的立场颇为暧昧。特朗普虽通过视频连线与欧洲各国领导人沟通,并派遣特使与泽连斯基举行闭门会谈,但截至目前,美方尚未就是否直接参与驻军计划明确表态。美国的态度也将对未来欧洲26国立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欧洲及更广泛的西方而言,此举将是对其凝聚力、韧性及战略意志的空前考验。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