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之际,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名画家冯远耗时数年创作的《战殒者安魂曲》引发广泛关注。这幅融合历史深度与艺术创新的史诗级画作,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构建跨时空的精神对话,成为铭记英烈、珍爱和平的视觉丰碑。
作为长期致力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家,冯远曾于1985年创作"保卫黄河"三部曲,2015年推出水墨作品《胜利日》。今年时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70余岁的艺术家怀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突破传统写实框架,以《战殒者安魂曲》实现艺术创作的又一次升华。"从少年时听抗战故事,到成年后系统研究史料,岁月沉淀让我更懂得那场战争中民族精神的伟大。"冯远在创作谈中强调。
创作动机源于对3500万抗战伤亡同胞的深切缅怀,尤其令艺术家震撼的是青年军与娃娃兵的英勇事迹。"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甚至身高不及步枪的少年,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民族气节。"冯远表示,在当今世界仍面临冲突挑战的背景下,艺术家必须以作品构建历史记忆的精神防线。为此,他舍弃具体战役再现,采用"象征+隐喻"的复合手法,打造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场域。
艺术表达上,画家突破战场写实局限,将创作焦点转向"集体哀悼"这一具有普世意义的仪式场景。经过对数百幅历史照片、丧葬民俗文献的研究,最终选取"抬棺行进"的经典意象作为画面主体。通过反复推敲纪念碑式构图,强化人物群像的雕塑感,使静态画面产生史诗般的叙事张力。"我参考了宋庆龄先生葬礼的仪仗规制,融合晋陕地区传统丧葬礼仪,让东方美学精神与现代纪念仪式产生化学反应。"
为全景展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维度,作品创造性整合多阵营抗战力量。画面主体由吹号手、礼兵方阵与抬棺队伍构成,既包含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也纳入国民党军队、苏联红军与美国飞虎队形象。位于队列前端的八路军号手象征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覆盖多国旗帜的棺椁则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象征符号。"这不是简单的历史拼图,而是要展现人类面对邪恶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视觉呈现采用纪念碑式仰视视角,人物群像在朱砂红背景烘托下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从八路军绑腿的绑法到飞虎队飞行服的拉链细节,从三八大盖的刺刀弧度到驳壳枪的枪套样式,所有历史元素均经过军事史专家考证。背景的渐变红色既象征战火记忆,又暗喻"警钟长鸣"的现实关照,形成历史纵深与当代警示的双重意蕴。
画作命名历经三十余次修改,最终从《黄河大合唱》的悲壮旋律与《英雄交响曲》的崇高精神中获得灵感。"战殒者"直指所有为和平牺牲的生命,"安魂曲"则寄托对亡灵的永恒告慰。冯远特别强调:"这不仅是中国的安魂曲,更是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有英烈的精神礼赞。"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