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出力度创下新高,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国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达34% 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权威发布·"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发布会指出,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创新,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国家财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持续优化。
地方财政实力实现稳步增长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可达10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幅约19%。地方财政发展韧性持续增强,2024年,全国有16个省份财政收入较2020年实现20%以上增长;其中7个省份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2个省份更是迈过万亿元大关。财政支出规模空前,五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13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
"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基本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突破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超过4500万人。"十四五"期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每年580元提高至700元,全国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均提升约20%。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大体均衡。"十四五"时期,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幅达9.6%。截至目前,我国50多万个建制村已全部通上硬化路,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超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超过90%。
大力促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下沉。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约20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助;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累计安排超8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多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着力满足群众多样化、家门口的民生服务需求。积极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惠及5.6亿人次,为群众减少垫付资金5900亿元。创新探索居家养老、托养照护等多元化服务模式,支持开展老旧小区适儿化、适老化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重点投向哪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哪里,财政政策就精准发力到哪里。"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
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提升更加积极有为
蓝佛安部长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工作亮点突出,可以用四个"更加"来概括:
支持力度更加给力——赤字率从2.7%逐步提高到3.8%,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4%;累计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实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10万亿元,财政政策调控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调控工具更加丰富——综合运用政府债券、税收优惠、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等多种政策工具,强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联动,有效放大政策乘数效应。发力方向更加精准——例如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极大缓解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政策时机更加灵活——坚持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看准的政策果断推出、力度给足,确保调控效果及时显现。
坚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财政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力,打出政策"组合拳"。"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9%,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国家财政支持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以及190个品种创新材料产品实现市场应用;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支持建设项目15万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重点支持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出育儿补贴、养老服务补贴等直接惠民补贴,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截至2025年8月底,国家财政已安排约4200亿元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各类商品销售总额超2.9万亿元;近两年安排1.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大力推进"两重"(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
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财政部门统筹运用各类政策工具,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5.5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4%。其中基础研究累计投入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在财政投入的有力带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强度从"十三五"期末的2.41%提升至2024年的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财税部门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有力成效
"十四五"时期,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层财政运行方面,中央财政五年间累计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50万亿元,最大限度下沉财力,坚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地方财政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有序。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已构建起规范的法定债务"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隐性债务,坚持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债务风险得到逐步收敛和化解。
蓝佛安部长介绍,2024年四季度,财政部推出一揽子化债举措。截至2025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各地通过债务置换,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预计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2025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债务。
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具体构成为: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同时,我国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安全可控。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已实现市场化退出,这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清零,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步伐加快推进。
蓝佛安部长表示,"十五五"时期,将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在发展中化解债务、在化解债务中促进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