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央视新闻周三报道,在2025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活动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公布5件反垄断典型案例,旨在通过司法裁判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此次披露的典型案例涵盖滥用行政权力排除竞争、横向价格垄断协议、市场分割协议及行业协会组织垄断等法律议题,重点涉及交通出行、建筑材料、医药原料、化学工业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这批案例集中展现出三方面显著特征。
首先是强化民生领域司法保障,精准回应群众关切。此次发布的"共享电单车特许经营垄断案"、"水泥行业协会垄断协议案"、"原料药樟脑价格同盟案"、"混凝土企业横向垄断案"等案件,直接关联民众日常出行成本、药品采购开支及住房建设成本等切身利益,凸显司法机关保障民生福祉的决心。
在共享电单车垄断案中,最高法二审判决指出,某市行政审批局与大数据中心通过授予特定企业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实质形成行政权力限定交易,该行为缺乏合法合理依据且显著排除市场竞争,已构成反垄断法明令禁止的行政垄断行为。
其次是司法规则体系持续细化,裁判标准不断完善,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行为指引。
以水泥行业协会垄断案为例,法院审理查明,该协会通过建立微信群聊、组织线下聚会及行业会议等多元形式,构建企业间协同沟通机制。在其组织下,当地主要水泥生产企业就错峰生产安排、市场供需状况及产品销售定价等关键议题开展密集磋商,最终形成避免价格战、实施保价策略的行业共识。涉案企业实际调价行为与协商确定的时间节点、涨幅区间高度吻合。
法院审理认为,该水泥协会以"调控生产节奏、稳定产品价格"为核心目标,全程主导垄断协议的策划酝酿、组织协调与落地实施,在整个违法行为链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行为已违反反垄断法关于行业协会禁止组织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强制性规定。
第三大特征体现为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协同联动,形成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合力。
此次发布的水泥协会及原料药樟脑垄断案,均是人民法院对地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行政复议决定开展司法审查的典型案例。通过司法程序对行政执法进行合法性监督与专业性支持,有效确保反垄断执法活动的程序正当与结果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