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炮制"网红神药"骗局:自来水充催情水 涉案60万被判刑

mysmile 1 0

" 强效液体 "" 白色药片 "" 特效失忆 "…… 长沙三名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精准引流,将自来水伪装成"催情水",用维生素片冒充"三唑仑",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竟是一群刚成年的高校学子。他们利用日常用品为原料,构建起覆盖多省份的诈骗网络。

2024年8月,市民蒋某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则涉及"听话水"的内容,留言咨询后迅速收到陌生人私信。对方发来的《2024热销产品手册》中,详细列明"特效液体""白色药片"等产品的使用方法、起效时间,承诺全程保密配送且支持货到付款。

抱着尝试心态下单的蒋某,几天后收到两个化妆品分装瓶包装的无色液体。"试用后发现毫无效果,才意识到遭遇诈骗。"因购买意图不当,蒋某未选择报警,成为这场骗局中沉默的受害者之一。

2024年9月26日,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根据线索,对辖区某高校周边涉嫌贩卖管制药品的快递进行核查。令人震惊的是,所谓"特效药品"实为自来水、维生素片和口香糖,而卖家竟是该校三名大二学生。

"购买这类产品的人通常不敢声张。"刚满18周岁的刘某利用成年身份获得物流保密发货权限,经过风险评估后,认定这是"低风险高回报"的赚钱门路。

刘某通过短视频平台系统学习诈骗话术,在宿舍完成数月试验后,成功吸引室友向某加入。两人随后拉拢同班同学伍某,形成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刘某统筹运营,向某、伍某负责包装发货。至2024年9月案发,该团伙涉案金额已达60余万元。

"跨区域发货特征不符合学生作案规律。"望城区检察院介入后发现关键疑点:三名大学生短期内完成数十万元交易,快递单据显示发货地址涉及海南、广东等多个省份。

检察机关随即引导侦查方向:全面固定微信聊天记录、支付宝交易流水等电子证据链,重点追踪"流量获取-订单处理-物流配送"的资金闭环;通过快递面单信息溯源,锁定上游引流团伙。

侦查人员最终在刘某手机中发现与胡某团伙的长期合作记录。该团伙专门在短视频平台使用"无色液体""白色颗粒"等暗语引流,将客户资源分流至刘某等多个地下"发货点"。随着侦查深入,胡某等7名上游犯罪分子在海南、广东等地相继落网(另案处理)。

2025年3月,案件移送望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审查认定,刘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产品功效、伪造使用说明等方式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查明,6月16日作出一审判决:刘某因主犯身份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个月,并处罚金20.3万元;从犯向某获刑三年六个月,罚金7万元;伍某因认罪悔罪表现,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5万元。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