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Nature》正刊论文接收 周年庆获AI领域重大科研献礼

mysmile 2 0

上海创智学院门口,一尊蓝皮"创智龙"机器人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这个具备情景理解、意图预测与主动交互能力的智能伙伴,凭借拟人化的交互体验,被师生亲切称为"有温度的AI伙伴"。

上海创智学院门口的“创智龙”。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这款AI机器人于9月12日完成首秀,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万物灵犀联合创始人叶宇翔介绍:"这是我们技术转化的首个订单,五个月内已完成两代产品迭代。"团队计划从10亿级B端IP市场切入,逐步拓展至千亿级C端陪伴机器人赛道,构建完整的AI商业化生态。

叶宇翔的创业实践是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注脚。9月13日,上海创智学院举办"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全面展示这所成立仅一年的AI人才培育基地在教育体系、科研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建设成果。活动设置导师学生对话、科研成果展等环节,立体呈现学院"产教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

9月13日,上海创智学院举办“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活动。

副院长吴力波教授在论坛上详解了学院创新型培养体系:采用"破界式"选拔机制,通过多轮选拔营录取818名学生,重点考察创新潜能与战略思维;构建"核心课程+实战项目"教学模式,配备万卡级算力集群与项目联盟支撑;首创"研究型创业者"培养路径,实现育人、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耦合。学院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以国家AI战略需求为导向,探索前沿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

据介绍,学院已构建"31+X"协同育人网络,联合31所高校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由81位全职导师、130余名兼职专家和120位产业导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平均年龄36岁的师资队伍形成独特的创新活力。

学院导师与学生风采展示,机器人正在做奶茶。

"我们推行师生战友制,共同攻坚技术难题。"全时导师印真表示,这种协作模式使群体机器人研发周期大幅缩短,团队一年内突破协同重组能效壁垒,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由其团队研发的"创智龙"机器人,正是学院"建中研、干中学"培养理念的典型成果。

论坛现场传来重磅喜讯:2024级博士生马炜杰的研究论文被《Nature》正刊接收。这项关于无缝超广角实时裸眼3D显示技术的突破,解决了显示尺寸与可视角度的技术制衡难题,为相关领域发展开辟新路径。"论文接收邮件恰好在学院周年庆前夕送达,这是献给创智的最好生日礼物。"该成果同时创下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学生风采展示,来自模思智能的机器人。

活动期间,学院党委书记丁晓东教授宣布启动首届"创智未来之星"创业者大赛。赛事将整合顶尖智力资源与资本力量,构建从创意孵化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赋能平台,践行"以赛育研、以赛促创"的办学理念,助力AI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