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备受瞩目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盛大召开,哈啰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对外公布其Robotaxi战略规划,并携旗下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完成全球首发亮相。
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哈啰在稳固共享两轮、顺风车等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向着无人驾驶出行这一前沿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积极落地,哈啰正稳步实现从传统出行平台向智能驾驶技术引领者的战略转型与跨越。
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在大会上指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与相关市场环境已发展至成熟的关键节点。哈啰选择在此时进军该领域,并非盲目冒进,而是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后发优势,有坚定的信心达成两年内实现规模化运营的战略目标。
杨磊进一步强调,哈啰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打造未来智慧出行新生态。
当前,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从技术演示阶段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迈进的关键前夜。政策层面的持续优化松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迭代升级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日益成熟,都为Robotaxi的量产与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众多行业企业已纷纷提前布局,而哈啰则凭借其出行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与海量数据资源、高效的生态协同能力以及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差异化的端到端技术路线切入市场,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在巨头环伺下实现突围,核心在于同时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与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这是哈啰接下来必须攻克的重要课题。
从端到端技术架构到“全冗余”安全设计
哈啰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选择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会上,哈啰首次公开披露了其自主研发的“端到端L4技术体系”。哈啰自动驾驶联合创始人于乾坤介绍道,与传统Robotaxi所采用的分模块技术架构不同,哈啰Robotaxi创新性地采用了端到端一体式技术架构。该架构摒弃了传统模块化方案中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等各环节相互割裂的局限性,能够直接将多传感器采集的输入信息映射为车辆的控制指令,从而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决策的一致性。
此架构以先进的扩散模型为核心基础,并融合了专家知识先验,支持多传感器输入和动态策略调整,能够很好地适应指令式驾驶的需求,在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下实现高精度的环境理解与动态实时响应。
于乾坤表示,目前,端到端方案已被业内广泛认为是自动驾驶的“终极技术路线”,实践证明其性能远超以往的分模块算法。“哈啰作为行业新入局者,没有历史技术包袱的束缚,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一路线,直接采用基于扩散模型的新一代架构来实现多模态驾驶行为学习,这正是哈啰所具备的后发优势。”
围绕这一端到端L4技术体系,哈啰构建了“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三位一体的坚实技术底座。
在大数据层面,哈啰通过构建自动化合规的数据生产线,计划到2026年打造不少于1000万clips(训练片段)的高质量自动驾驶专用数据集。
与此同时,哈啰将充分发挥自身出行平台的独特优势,与网约车司机展开深度合作,以采集更为丰富多元的实际道路数据。按照于乾坤的介绍,相较于主机厂从私家车获取的偏重两点一线通勤的单一化数据,网约车的海量运营里程能够提供更为多样且贴合不同地域实际路况的训练素材。
在算力支撑方面,依托与阿里云的深度战略合作,哈啰将建设万卡级别的高性能算力集群,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与迭代优化。同时,通过与阿里云Qwen团队深度协作,共同研发“道驭”百亿参数大模型。由此不难预见,哈啰在算力方面的投入规模将达到业内头部水平。
在大模型研发方面,哈啰没有沿用自动驾驶领域常见的自回归模型,而是直接基于扩散模型构建端到端驾驶大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处理驾驶决策中的多模态输出,从而在复杂场景下实现对不同驾驶策略的充分学习与精准应用。
此外,于乾坤还透露,哈啰正同步布局前沿的强化学习探索团队,期望通过人工智能自我博弈的方式,进一步突破人类驾驶水平的限制,为未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除了先进的软件算法,哈啰还打造了行业领先的全冗余L4车载系统,通过硬件冗余与软件智能的双重保障,全面确保行车安全。
“安全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首要前提和核心基石”,于乾坤在会上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作为哈啰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此次全球首发的HR1在设计之初就贯彻了全方位冗余的理念,从感知、计算、定位、底盘、电源、通信等六大关键维度构建了多重且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
具体来看,HR1在感知层面的配置可谓“武装到牙齿”。车辆配备了4个中长距激光雷达、4个盲区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再辅以多路高清摄像头,实现了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多模态感知覆盖。
车辆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弹性波传感器阵列和车舱内OMS(乘员监测系统)摄像头,能够实时监测车体结构状态和乘客行为,进一步提升了被动安全性能。在计算平台上,HR1采用了车规级主副双域控制器架构,合并算力超过2200 TOPS;双冗余组合惯导系统则确保了车辆定位的高精度与高稳定性。
除了核心的驾驶功能,哈啰还前瞻性地布局了“座舱AI Agent”智能座舱系统。借助多模态识别、RAG(检索增强生成)以及知识库等先进技术,HR1将搭载智能座舱主控Agent(智能体)、用车助手、出行助理等多个AI智能体,为乘客提供全程智能化的交互服务,重新定义了无人驾驶车辆内的出行体验。
通过端到端大模型驱动架构、全冗余安全设计以及智能座舱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哈啰在技术体系上实现了跃迁式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
与行业内早期入局的玩家相比,哈啰充分利用了国内自动驾驶产业链日趋成熟所带来的红利。借助更丰富且成本更优的传感器、性能更强大的算力硬件、更完备的数据资源以及开源算法生态,哈啰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追赶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正如于乾坤所言:“这些有利条件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而哈啰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以后发优势全力打造新一代Robotaxi技术体系。”
事实上,目前在行业内,除特斯拉外,尚无其他企业在L4级别真正实现端到端驾驶技术的量产应用。哈啰敢于直接切入这一技术前沿赛道,充分彰显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胆识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哈啰Robotaxi商业化路径清晰:如何实现规模化运营
技术上的突破仅仅是起点,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Robotaxi真正实现规模化落地并成功跑通商业模式。
对此,哈啰公布了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图:其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内实现Robotaxi业务的规模化运营。
哈啰正在积极与各地政府展开深度沟通与合作,目前已在湖南株洲启动了商业化试点运营。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的SOP,届时将覆盖超过10个城市,完成海外首城的规模落地,并达到万辆级的运营规模。到2027年,哈啰计划部署超过5万辆正向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Robotaxi车型。
这一推进速度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相比传统玩家动辄“十年磨一剑”的漫长进程,哈啰希望用两年时间完成从技术验证到规模运营的跨越式发展,以“后来者先至”的姿态抢占市场先机。
杨磊坦言,一年前他对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还心存疑虑,但在亲身体验了国内外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展后深受震撼,坚信行业的拐点已经到来。
在商业模式上,哈啰并未简单套用传统网约车或科技公司的现有模式,而是进行了前瞻性的重构与设计。
于乾坤将未来成熟的Robotaxi商业模式概括为三大核心参与方:一是连接乘客和车辆的平台方,其主要盈利来源是撮合交易抽成;二是持有车辆资源和运营牌照的资产方,这类主体通常由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运营公司担任,获取车辆租赁和资产增值收益;三是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技术方,其核心角色是用无人驾驶系统取代人类司机,并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获取收入。
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哈啰选择了同时扮演平台方和技术方的双重角色。它既作为共享出行的平台运营者,又深度自研L4级自动驾驶全栈技术,向合作伙伴输出先进的解决方案。
换言之,哈啰致力于成为一个“通用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商”,同时具备聚合平台和自主技术两种核心能力,实现“三线并行”的创新业务模式。
于乾坤指出,哈啰将为不同城市的合作运营方提供本地化定制的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并开放更多接口,例如派单系统、乘客交互界面等,供合作伙伴进行对接。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与一些玩家的封闭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体现出哈啰致力于打造出行开放生态的战略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车辆资产的掌控方面,哈啰选择了一条“轻资产”运营路线。
哈啰并不追求独自持有所有运营车辆,而是积极联合主机厂与运营商共同推进。以本次发布的HR1为例,该车便是哈啰与启辰汽车联合打造的成果。通过前装量产合作模式,显著降低了单车改造成本并提升了车辆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后装改造带来的重复成本,同时还能复用主机厂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实现规模效益。
与此同时,通过资本与产业纽带的深度打通,哈啰构建了一个能够助力自身快速起跑的强大产业生态圈。
在此次外滩大会上,哈啰还宣布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产业链核心伙伴达成战略合作,各方将携手推进Robotaxi从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到运营落地的全链条协同发展。
这一“朋友圈”涵盖了主机厂、云计算服务商、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激光雷达传感器制造商等关键环节,充分显示出哈啰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同样,哈啰的股东阵营中也不乏各大重量级战略伙伴。
从全球视角来看,无人驾驶领域的竞争正在加速升级。
从全球竞争格局分析,Robotaxi赛道已汇聚了科技巨头、传统车企与出行平台三方核心力量,呈现出多元竞争、多路径探索的复杂格局。以Waymo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以Uber为代表的出行平台,各方在技术研发、数据积累、资本投入与运营管理层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共同推动着行业加速迈向商业化的临界点。
可以预见,Robotaxi行业的大幕才刚刚拉开,短期内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将呈现多路线并行、多模式共存的发展态势。
针对中国Robotaxi市场的前景,今年7月,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预测报告称,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于2035年达到445亿美元,2025至2035年间的年复合成长率高达96%。此前,高盛也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10座城市累计运营5万辆Robotaxi。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是Robotaxi赛道群雄逐鹿、技术快速演进和商业模式试验高速迭代的关键时期。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方案,最终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技术实力过硬且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跑通的选手。
回归到哈啰本次发布的核心,其底色并非单纯的技术炫技,而是聚焦于工程实践与运营管理的实际问题解决,将“可用”的技术转化为“好用”的产品,再将“好用”的产品进一步拓展为“规模可复制”的商业成功。
从共享单车时代的成功突围者,到顺风车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再到如今Robotaxi领域的积极探索者,哈啰在多个领域多次扮演了“后来居上”的角色。在Robotaxi这一被普遍视作未来出行终极形态的赛道上,哈啰依托其独特的后发优势,选择了先进的技术路径,携手众多产业伙伴共同构筑开放的产业生态,并以平台和技术双轮驱动的创新商业模式,大胆迈出了规模化落地的坚实步伐。
当技术的不断跃迁与规模化的商业运营在同一张战略路线图上实现汇合,Robotaxi的答案就不仅仅是“能跑多快”,更在于“能否跑得稳、能否跑得长久”,而这也正是哈啰实现关键破局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