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贝的忠实顾客,笔者对其酱骨架、白菜炖豆腐等菜品青睐有加,这些现做美食的品质也让预制菜的猜疑显得站不住脚。然而在近期与罗永浩的舆论交锋中,西贝的应对策略却频现失误,不仅格局受限,更陷入品牌形象受损的恶性循环。
1、误陷预制菜议题漩涡
面对罗永浩提出的预制菜质疑,西贝选择直接晒出制作过程进行反驳,这种应对反而强化了公众对"西贝=预制菜"的联想。事实上预制菜本身并非食品安全问题,行业规范尚在建立阶段,此时强行辩解无异于承担行业普及责任。反观罗永浩团队,正借"推动预制菜立法"的议题扩大餐饮领域话语权,即便后续讨论不再提及西贝,其品牌仍可能成为网友持续关联的对象。
2、陷入味觉评价的死循环
餐饮消费本就具有极强主观性,米其林餐厅亦难获所有人认可。罗永浩"又贵又难吃"的评价属于个人味觉体验,西贝试图通过法律途径反驳实属下策。罗永浩近期回应更凸显西贝的被动:"若确非预制菜,能将现做菜做出加热口感,堪称餐饮高科技。"这一表态形成逻辑闭环——承认预制则坐实指控,否认则陷入"现做仍难吃"的新争议。

即便进入诉讼程序,罗永浩团队可能通过持续发声占据舆论高地,即便败诉也可借"言论自由"话题获得同情。这种争议对西贝品牌的伤害,远超过诉讼本身的法律后果。
3、营销反制措施适得其反
西贝推出"罗永浩同款菜单"的营销操作,实则强化了"高价难吃"的负面标签。消费者在看到此类推广时,更容易联想到争议事件而非菜品本身,形成反向传播效果。

4、顾客隐私保护意识缺失
公开罗永浩消费记录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权,菜单详情、消费金额等信息属于个人敏感数据。餐饮企业依法应当保护顾客信息,此举不仅引发其他消费者的隐私担忧,更坐实"店大欺客"的负面观感,即便对方是公众人物,也不能成为泄露隐私的理由。
回顾罗永浩过往争议案例,从西门子冰箱维权到与科技博主的公开辩论,其擅长通过舆论造势扩大影响力。西贝若坚持对抗,恐将重蹈其他品牌的覆辙。
针对当前困局,西贝可采取以下分级应对策略:
1、基础应对:舆论冷处理。在自媒体时代,消费者评价已成为常态,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每天都有海量餐饮评论。成熟品牌应具备舆论免疫力,若单一评价就能动摇经营根基,更应审视产品与服务的真实竞争力。西贝完全可将此次争议视为普通顾客反馈,避免过度反应。
2、进阶方案:权威背书对冲。联合美食KOL、餐饮协会等专业机构,通过菜品品鉴会、后厨直播等形式展示现做工艺。邀请曾推荐西贝的明星达人发布体验视频,以"@罗永浩"的方式进行软性回应,既不失风度又能传递品牌价值。
3、最优策略:大数据公信力建设。与大众点评、高德地图等平台合作发布消费数据报告,用客观指标说话:若西贝门店平均评分保持4.5星以上、持续入选"必吃榜"、在区域美食热力榜稳居前列,这些数据远比单方面辩解更具说服力。当品牌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时,个别负面评价自然失去影响力。

(左为大众点评,右为高德地图)
4、破局关键:对话转化机遇。建议西贝主动邀请罗永浩团队参观中央厨房,通过透明化展示消除误解。若能将争议转化为品牌开放日活动,甚至联合推出"现做工艺体验套餐",这种化危为机的操作或将成为餐饮行业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