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贺泓源
编辑丨朱益民 黎雨桐
9月12日晚间20:30,罗永浩通过抖音、B站及微博等多平台发起直播,就近期与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的预制菜争议事件作出正式回应,相关话题迅速攀升至微博热搜榜单前列。

直播伊始,罗永浩在抖音平台明确表示本次直播将启动避嫌机制,实时关闭打赏功能并临时下架直播间商品链接。

身处差旅途中的罗永浩在直播中说明,此次临时直播旨在回应公众关切,并重申"本人不反对预制菜产业发展,但坚决倡导预制菜信息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核心立场。
针对西贝方面此前"零预制菜"的声明,罗永浩直言这一表述存在明显误导,指出在当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预制菜定义标准的背景下,此类绝对化宣传缺乏事实依据。
直播中他强调个人对预制菜持开放态度,甚至坦言"宁可选择合规预制菜也不愿食用方便面",但坚决反对"预制菜伪现做"的商业行为。同时预告将专门直播说明其团队直播间的预制菜选品标准。
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了媒体此前拍到的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产品包装,通过解析配料表指出,该产品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且标注保质期长达18个月。


他据此提出关键质疑:尽管该鱼类产品到店时为生鲜状态,但经过化学添加剂长期腌制保存后,已不符合消费者普遍认知中的"新鲜食材"标准。罗永浩表示,这种工业化深度处理的食材与消费者到餐厅追求现制体验的核心诉求存在明显背离。
截至本文发布,西贝餐饮方面尚未对罗永浩直播中的具体指控作出官方回应。
9月12日下午,西贝曾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称罗永浩在微博中的相关指责与事实不符,并公开了涉事菜品的制作流程视频。同时宣布将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通道,消费者可在就餐期间向门店工作人员提出参观申请,后续还将逐步开放包括原产地牧场、中央厨房等供应链环节的参观权限。

贾国龙强硬应对引发舆论反噬 西贝陷入信任危机
事件起因于9月10日,罗永浩在个人微博发文称:"许久未消费西贝,此次用餐发现店内菜品几乎均为预制菜,但价格仍维持高位。呼吁国家尽快推动立法,要求餐饮企业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采取强硬回应姿态。
贾国龙表示罗永浩的言论已对西贝品牌商誉造成重大损害,公司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他本人拒绝直接回应罗永浩的质疑。
关于预制菜争议,贾国龙在9月11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明确表态"西贝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
他同时重申,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商誉影响严重,公司将启动法律诉讼程序,但其个人不会与罗永浩进行公开辩论。
贾国龙强调,预制菜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定义,与采用预制工艺是不同概念,当前西贝门店菜品与此前推出的"功夫菜"系列存在本质区别。
据餐饮大数据平台宅门餐眼统计,西贝当前人均消费为85.03元,显著高于真功夫(26.57元)、吉野家(31.06元)等快餐品牌,这一价格定位使得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更为敏感。
贾国龙解释称,预制菜的核心特征是成品化,例如鱼香肉丝若在中央厨房完成炒制并冷冻保存,到门店仅需加热出餐即属预制菜;而若仅将肉丝切配、焯水等前期处理工序放在中央厨房,最终烹饪、调味等关键流程均在门店完成,则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贾国龙的后续表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他在采访中情绪激动地声称,外界普遍认为"西贝价格偏高"是近两年来中国餐饮业遭遇的"最大误解"。
而其披露的消费数据显示,罗永浩一行五人消费15道菜品共计830元,这一金额在微博引发热议,高赞评论指出"贾老板似乎是以自身收入水平衡量价格合理性"。
此外,西贝宣布在全国门店推出所谓"罗永浩菜单",贾国龙称这并非固定套餐,而是罗永浩当日消费过的菜品清单,供消费者参考点选。
此举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引发法律界人士的讨论。
面对西贝的强硬姿态,罗永浩发起10万元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线索,进一步将事件推向高潮。
一系列应对措施反而使西贝与预制菜争议的关联度持续升高。
从贾国龙的公开表态中不难看出其强烈情绪,他表示:
"昨晚家人入睡后我仍气愤难平,凌晨三点独自外出吃烤串、饮酒抽烟排解。"
然而这种情绪化表达未能获得公众理解,尤其"830元消费不贵"的言论引发广泛争议,不少网友认为西贝公关团队应对失当。
但业内人士指出,在贾国龙强势的个人风格面前,西贝公关部门实际缺乏独立决策空间。
贾国龙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创始人的天然权威性无需刻意培养,他对企业的掌控力充满自信。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西贝相关部门的首要工作往往是迎合创始人意志,而非基于专业公关策略应对危机。
客观而言,贾国龙的个人决策也曾使西贝付出高昂试错成本,例如贾国龙中国堡、功夫菜项目、市集模式等创新尝试均未达预期。
贾国龙反思称:"西贝近年发展增速放缓,创新动力不足,管理体系出现效率低下甚至官僚主义问题。过去过度关注新业务而忽视主营业务深耕,误以为传统业务增长红利已尽,实则是战略认知偏差。从成熟业务中培育新能力、创造新价值,比盲目开拓第二曲线更为可持续。"
在此背景下,贾国龙将经营重心重新聚焦西贝主品牌,却在此次预制菜争议中亲自下场,使企业陷入更大的舆论漩涡。
餐饮市场下行压力下 西贝面临双重挑战
当前餐饮行业整体环境趋紧,留给贾国龙调整的窗口期正在收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取的数据,截至2025年5月,西贝营收已出现同比下滑。
这一趋势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餐饮上市公司普遍表现疲软:海底捞营收同比下滑3.7%至207.03亿元;九毛九营收同比下滑10.1%至27.53亿元;呷哺呷哺营收同比下滑18.9%至19.42亿元。多位全国性餐饮品牌创始人向记者证实,行业正面临营收收缩、经营压力加大的普遍困境。
背后反映出餐饮市场增长动力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以高消费市场为例,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全市餐饮收入792.0亿元,同比下降3.6%;同期上海市餐费收入1141.95亿元,同比下降2.9%。尽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餐饮收入1-7月同比增长3.8%至31984亿元,但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在此市场环境下,任何品牌都难以承受负面舆情的持续冲击。
此前钟薛高因"雪糕添加剂"事件引发的品牌信任危机最终成为企业破产的导火索,这使得贾国龙对罗永浩的预制菜指控高度警惕。在经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西贝确实已不具备承受重大负面事件的风险缓冲能力。
然而,贾国龙的一系列强硬表态,反而使西贝在预制菜争议中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这暴露出西贝过度依赖创始人个人决策的管理模式弊端——这种模式在企业扩张期能形成高效执行力,但在危机处理时往往因个人风格导致被动局面,这一问题在强调消费者体验的餐饮业尤为突出。
如何建立更为专业化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平衡创始人权威与集体决策机制,或许是西贝及贾国龙当前需要正视的核心命题。
出品丨 21 财经客户端 21 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