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企贝达药业重启H股上市计划 资本补血与产品迭代双重承压

mysmile 4 0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9月10日,国内创新药企代表贝达药业发布公告,正式启动H股发行计划,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此次融资行动距离该公司上次港股IPO申请失效已过去近四年。

公告中,贝达药业将此次上市目的明确为"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强化国际化战略布局",但未披露具体募资规模及用途。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与其近年来面临的产品迭代压力和资金需求密切相关。

针对本次港股上市细节,界面新闻记者于9月11日多次致电贝达药业投资者关系部门,电话均未能接通。同日发送的书面采访提纲至截稿时亦未获得回应。

公告同时提示风险称,本次发行方案尚未最终确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及香港联交所审批,最终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启动港股上市进程。

受多重因素影响,9月11日贝达药业A股股价开盘即重挫7.3%,盘中最低触及67.5元/股。当日创新药板块整体承压,主要受美国拟加强在研药物数据审查政策传闻影响,板块内多只个股跌幅超5%。

截至9月12日午间收盘,贝达药业报69.56元/股,较前一日小幅反弹0.5%,总市值维持在292.66亿元水平,较年初高点已累计回撤23%。

回溯历史,贝达药业曾于2021年2月首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同年12月更新材料后仍未获通过。此次重启IPO距离前次申请失效已间隔33个月,反映出公司对国际化融资平台的持续需求。

作为国内创新药行业开拓者,贝达药业2003年成立之初便聚焦肿瘤靶向药研发,2016年登陆深交所成为"创新药第一股"。其核心产品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本土创新药商业化先例。

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创新动能呈现疲态。目前核心产品线仍局限于EGFR-TKI、ALK-TKI及CDK4/6三大肿瘤药领域,在研管线中缺乏突破性新靶点布局。相较于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同行年均超10款新药进入临床的节奏,贝达药业近年研发产出明显滞后。

非小细胞肺癌作为全球第一大癌种,2022年全球新发患者达190万例(据IARC数据),其中亚洲人群EGFR基因突变率高达50%,造就了百亿级靶向药市场。EGFR-TKI抑制剂作为该领域主流疗法,已发展至第三代产品,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作为一代EGFR-TKI代表药物,凯美纳曾创造年销超15亿元的业绩神话。但随着阿斯利康奥希替尼、豪森阿美替尼等三代药物陆续上市,一代产品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4年半年报显示,凯美纳销售收入同比下滑8%,面临专利到期与产品迭代双重压力。

国内第三代EGFR-TKI市场已形成"三国杀"格局:阿斯利康奥希替尼年销超60亿元保持领先,豪森阿美替尼、艾力斯伏美替尼紧随其后。据开源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国内已获批6款三代EGFR-TKI,其中国产自研达5款,贝达药业的贝福替尼位列第五家获批,错失市场先机。

贝达药业近些年的业绩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黄华

财务数据显示,2019-2024年公司营收从15亿元增至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但扣非净利润波动显著,最高4亿元(2021年)与最低3000万元(2023年)相差13倍。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31亿元(+15.37%),扣非净利润1.91亿元(-11.91%),盈利水平持续承压。

对比来看,同类企业表现亮眼:艾力斯上半年凭借伏美替尼实现营收23.74亿元(+50.57%),扣非净利润9.05亿元(+39.92%);翰森制药阿美替尼上半年销售收入突破58亿元,带动公司整体利润增长15%。贝达药业在三代药市场的竞争劣势已直接反映在财务指标上。

公司第三代EGFR-TKI药物贝福替尼的商业化进程亦充满波折。该产品通过License-in模式从益方生物引进,2023年5月获批时已落后竞品3-5年。更引发市场关注的是,益方生物今年6月披露,贝达药业尚拖欠1.8亿元里程碑付款,经多次催讨未果,双方合作裂痕公开化。

其他管线方面,ALK-TKI药物恩沙替尼虽于2023年12月在美国获批,但市场推广缓慢,今年8月底才开出首张处方,短期内难以贡献业绩增量。CDK4/6抑制剂则面临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的强势竞争,国内已有5款同类药物上市,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

资金链压力持续加大成为此次赴港上市的重要推手。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流动资产13.59亿元难以覆盖17.57亿元流动负债,现金及等价物仅5.27亿元,而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达5.94亿元,资金缺口明显。若港股上市成功,预计募资将主要用于补充研发资金及偿还债务。

众和昆仑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分析指出:"贝达药业通过H股上市可引入国际资本,优化财务结构,但其核心问题在于重拾创新动能。在Biotech企业加速分化的当下,仅靠融资难以弥补研发管线的结构性缺陷,需在新靶点布局和国际化合作上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