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持续创新涌现,吉林长春、重庆沙坪坝、云南昆明三地通过空间革新与业态升级——
吉林长春"这有山"商场内,每日客流络绎不绝。李 洋摄
重庆"磁器长歌"数字体验馆内景。孙凯芳摄
游客在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咖啡店取餐。本报记者 张 驰摄
引 子
室内竟藏着一座"山"?
站在"山脚"仰望,一条蜿蜒"山道"串联起亭台楼阁、山石草木与各色商铺。这座名为"这有山"的商业体,是吉林长春打造的室内休闲度假文旅新空间。
此类创新消费场景正在全国多地加速涌现:云南菜市场变身网红打卡地,重庆背街小巷融入商圈激活烟火气,传统消费空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体验革新……
消费新场景作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集成载体,对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明确提出围绕传统消费与服务消费培育带动性强的新型消费场景。
今年3月,中办、国办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强调"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消费新场景如何实现突破性发展?近日,记者深入吉林省长春市、重庆市沙坪坝区、云南省昆明市展开实地调研。
空间更新
创新场景、优化布局,消费场所更"好逛"
步入"这有山"商业综合体,"山谷""山洞""山道"等山地元素一应俱全,复刻了山城特有的空间体验。
"见惯了真山,头一回在室内'爬山',太新奇了!"湖南游客李开霞兴奋地用手机记录眼前景象。
室内造"山"的创意从何而来?
"这有山"所在的红旗街商圈是长春核心商业区,长春这有山文旅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朝霞坦言:"项目规划阶段就发现,传统商场同质化严重,亟需创新破局。"
刘朝霞团队敏锐捕捉到消费需求变化:"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个性化体验成为引流关键。我们定位城市微度假中心,首要目标就是打造'好逛'的沉浸式空间。"
设计团队在四川乐山采风时获得灵感:"何不将景区搬进商场?通过立体设计把平面街市改造成室内'山城'。"这一创意恰好契合长春平原城市的地形特点,也解决了冬季室外消费受限的痛点。
2019年开业至今,"这有山"凭借独特建筑风格成为长春商业地标,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据显示,长春今年已新增、改造消费新场景超110个,包括楼顶摩天轮、室内河道游船等创新形态。
既有空间的更新改造更需精细施策。
昆明市民杨芳近期发现,家附近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变了样:"以前光线暗、摊位挤,现在居然能边买菜边喝咖啡。"
始建于1997年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2020年完成"四横两纵"通道改造,设置700余个摊位。2024年11月,五华区以"社交感+烟火气"为重点推进"市场游"建设,通过拆除遮挡广告牌、增加照明、优化摊位布局等措施提升环境,更引入云南扎染天幕等民族文化元素。今年上半年,该市场接待量达830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
重庆磁器口则通过扩容改造破解"主街热、支巷冷"难题。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企业服务岗负责人刘军介绍,景区面积扩大19倍后,背街小巷改造近3万平方米,增设墙绘、艺术装置等景观,成功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
业态多元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消费选择更多样
磁器口后巷的"猫儿面"店,黛色砖墙下的花猫与店招相映成趣。与主街老店的快节奏不同,这家新店通过开发手工甜品等延伸产品,实现非高峰时段客流转化。
"后巷环境更适合休闲社交,我们调整经营策略后,日营业额稳定在3000元以上,节假日超6000元。"店主张绍葵说。
空间改造为表,业态创新为里。磁器口后巷重点引入咖啡茶饮、非遗手作等39家复合型业态,与主街形成差异化互补。改造后游客人均停留时长延长半天,2024年接待量达184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4%。
"这有山"则通过培育原创品牌增强吸引力。"开业初期连锁品牌占比高,后来转向挖掘特色店铺。"企划部王鑫介绍,商场建立"云山集"文创市集孵化平台,漆艺手作店"不尚贤居"就是从市集摊位成长起来的明星店铺。
店主刘校溪分享创业经历:"在市集试运营半年收入10万元,现在门店客流不断。"这种孵化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这有山"日均客流约3万人次,销售额达4.8亿元。
服务优化
规范管理、贴合需求,消费体验更舒心
四川游客杨楠拖着行李箱直奔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听说这里好吃又好拍。"舂鸡脚、现烤鲜花饼等特色美食让她驻足流连,社交平台分享的体验收获大量点赞。
游客激增也带来新挑战:计量单位差异引发误会、商户服务意识不足、高峰期人流拥堵等问题凸显。
市场管理方迅速行动:加装食品加工监控、建立商户信用评分体系、开展服务培训。"现在店主主动加顾客微信,通过社群营销实现复购。"云南大观篆新产业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现吉介绍,许多商户线上收入已占比过半。
针对游客需求,市场推出特产邮寄、野生菌代加工等定制服务;为保障民生,专门引进平价蔬菜店稳定物价。"游客满意,市民实惠,实现双赢。"吴现吉说。今年昆明已完成242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既守护"菜篮子",又擦亮"旅游名片"。
文化赋能
科技加持、创意加分,消费黏性更持久
在磁器口"磁器长歌"数字体验馆,游客通过AR、VR技术穿越时空:嘉陵江上川江号子回荡,眼前景致从古代巴渝古镇切换到现代码头。"科技让历史可感可触,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近两倍。"体验馆负责人艾斌说。
"这有山"则通过文化活动增强消费黏性。联合中国邮政打造"山里邮局"、与高校合作举办艺术展、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今年1-7月,商场客流量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8%。
刘朝霞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商业+文化+旅游'融合,打造长盛不衰的消费新地标。"各地实践表明,通过空间再造、业态创新、服务升级和文化赋能,消费新场景正成为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