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学"多动症"学生引家长担忧 专家解析多方应对之道

mysmile 3 0

近日,"武汉小学因多动症学生引发家长集体担忧"事件持续发酵,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据最新报道,当地某小学班级因一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导致班级50余名学生中仅少数到校上课,引发教育公平与特殊需求学生安置的广泛讨论。

涉事学校操场上,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央广网图

面对班级中的多动症学生,教育管理该如何破局?这一问题考验着教育系统的综合应对能力。从家长角度出发,期待子女获得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属合理诉求,简单指责家长反应过度显然有失公允。

医学专家指出,多动症作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出现的课堂干扰行为并非主观故意,而是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自控能力缺陷。社会应当建立对这类特殊儿童的科学认知,通过专业干预帮助他们改善行为,而非简单排斥。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该学生经专业机构评估符合随班就读条件,其教育权利应当得到保障。发育行为科医生强调,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环境对多动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具有不可替代的干预价值。

如何平衡特殊儿童教育需求与普通学生学习权益,成为当前教育管理的现实难题。这一矛盾的化解,需要超越家长间的对立,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多动症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并非罕见。《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数据表明,全国约2300万儿童青少年受此困扰,但专业就诊率不足10%,确诊患者中接受规范治疗的比例更低至三分之一。医疗资源匮乏与社会认知不足构成了双重障碍。

临床实践表明,多动症干预存在明显的"时间窗效应"。许多家长误将疾病症状当作"调皮好动"或"管教不严",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部分家庭因对心理行为疾病存在病耻感,或盲目相信"长大自然好转"的错误观念,导致孩子错失有效干预机会。

多动症的规范化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涵盖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等综合手段。这一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专业医疗团队,更需要家庭的科学认知、学校的教育支持和社会的包容环境。当前,具备持续治疗耐心的家庭与配备专业特教资源的学校均属稀缺。

此次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课堂管理问题,更暴露出社会对神经发育障碍的认知短板、专业医疗资源的供给不足、特殊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滞后等深层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构建社会认知提升、医疗资源扩容、教育支持个性化的综合应对体系。

经过多方协调,涉事学校已与家长达成共识:该学生将先接受系统医疗干预,待行为改善并通过专家评估后,在家长陪读下逐步恢复校园生活。校方承诺提供专业教育支持和情绪调节专用空间,目前班级教学秩序已基本恢复。

个案的暂时解决不应掩盖系统性问题。如何建立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支持长效机制,避免类似冲突重演?教育界人士呼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加强多动症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完善多方协同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包容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