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凯风
全国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杭甬温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福厦泉协同发展区、郑州市域、长株潭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域及成都市域等10个重点区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此次入选的10大试点区域均为全国经济发展核心引擎,GDP总量合计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其改革实践长期处于全国前列。
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这些区域将承担哪些改革使命?试点工作又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01
试点区域选择的战略考量
我国改革始终坚持渐进式推进路径,通过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国推广。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从共同富裕示范区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均延续了这一科学决策模式。
官方文件明确指出,试点区域"发展基础雄厚,经济增长带动力强,改革条件成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其一,试点区域覆盖30余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布局,具有广泛代表性。
不同于以往改革试点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本次试点首次实现区域均衡布局。
除东部发达地区外,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郑州及成渝地区等中西部重点区域均纳入试点,绍兴、惠州、镇江、芜湖等区域中心城市也同步入选。
其二,突破传统行政壁垒,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格局。
新一轮改革超越单一城市范畴,着力推进跨区域要素流动。
户籍制度互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飞地经济合作、产业集群共建等改革举措,均依赖都市圈同城化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
其三,国家重点城市群实现全面覆盖,战略布局特征显著。
根据国家最新城市群发展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两大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均有代表区域入选试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地区、杭甬温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成渝地区及长株潭都市圈等分别承担所在城市群改革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西安、沈阳等部分经济强市暂未直接入选。
据分析,上海已承担更高层级的改革开放任务,其他未入选城市所在城市群已有代表区域纳入试点。
02
试点区域的改革任务分工
两周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部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核心目标是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在商品和服务市场充分竞争基础上,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
改革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以及数据、算力、资源环境等新型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体涵盖劳动力自由流动、集体土地入市、技术成果转化、数据要素流通、资本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领域。
基于不同区域发展禀赋,本次改革试点实行差异化任务分工:
前沿产业培育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布局深海开发、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综合性新兴产业体系。
苏南地区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三大领域;合肥都市圈主攻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郑州市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

科技创新体制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国资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杭甬温都市圈、福厦泉协同发展区推行"首席科学家/专家负责制";苏南地区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与合肥都市圈率先开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应用"试点,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被纳入试点,助力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支撑体系。
金融市场创新方面,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将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要素价格发现机制。
跨境要素流动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推进跨境数据流通、跨境职业资格互认;福厦泉协同发展区着力深化闽台职业资格互认,建设两岸融合数据港。

土地要素改革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优化工业用地使用年限",创新产业用地租赁模式,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转换机制,突破传统土地管理体制限制。
此外,杭甬温都市圈推行的"亩均论英雄"资源配置模式已形成示范效应,通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评价,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
试点区域将获得更大改革自主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抢占战略先机。
03
改革突破的重点方向预测
10大试点区域在差异化分工基础上,形成若干改革共识领域。通过分析试点方案高频关键词,可把握下一步改革突破方向:
第一,科技创新体制突破,"科技资源共享"、"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首席科学家/专家负责制"成为改革焦点。
科技资源共享主要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实现,如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联合打造西部科学城。
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改变传统单位独占模式,赋予科研人员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合肥都市圈将科研人员可享权益比例提高至70%,改革力度全国领先。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前沿科技领域广泛推行,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目前多地国有企业已开展试点。
第二,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产业用地长期租赁"、"亩均效益评价"等机制创新成为重点。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范围扩大,允许用于建设租赁住房和商业设施,但严格禁止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调剂机制意义重大,可有效缓解大城市居住和产业用地紧张问题,同时盘活中小城市闲置土地资源。
随着节余指标跨县域、跨地市、跨省域调剂机制建立,将实现土地资源全国优化配置。
第三,劳动力要素流动优化,"放宽落户限制"、"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人地钱挂钩机制"等政策组合加速落地。
全国90%城市已实现落户"零门槛",超大特大城市仍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
都市圈内部社保缴纳年限、居住年限互认机制取得突破,如无锡社保年限可用于苏州落户申请,东莞社保年限纳入佛山落户考量,极大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

需注意的是,广州、深圳、杭州市区仍保留部分落户限制,未实行全面放开政策。
"人地钱挂钩"机制将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分配、基建投资安排与常住人口变化动态关联,引导资源要素向人口流入地区倾斜。
总体来看,试点区域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人口集聚等方面获得先发优势,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