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在银行板块经历近月余震荡调整的市场环境下,多家上市银行的大股东及董监高团队密集实施增持计划,以实际行动传递对行业价值的坚定看好。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8月以来,华夏银行(600015.SH)、成都银行(601838.SH)、苏州银行(002966.SZ)、南京银行(601009.SH)、青岛银行(002948.SZ)、上海银行(601229.SH)等十余家中型上市银行相继披露股东增持进展公告,掀起年内第二波重要股东增持热潮。
典型案例显示,南京银行于9月11日公告,其大股东紫金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在7月18日至9月10日期间累计增持5677.98万股,增持金额达4.12亿元,占总股本比例提升至0.46%。此次增持采用上交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全部使用自有资金完成。
"重要股东在估值修复后的回调阶段增持,实质是用资本投票机制强化市场信心。当前银行股平均4.4%的股息率与0.7倍PB估值形成的安全边际,正吸引长期资金加速布局。"华北地区某头部券商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向界面新闻记者解读时强调。
估值洼地效应显现:增持计划密集落地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自7月10日银行板块指数触及阶段高点后,整体呈现震荡回落态势,中小银行子板块调整幅度尤为显著。正是在这一窗口期,多家银行的增持计划迎来实质性突破。
华夏银行的增持进程颇具代表性。该行4月11日公告拟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3000万元,但受二季度股价快速上涨影响(7月10日触及8.72元/股高位),至8月11日仍未实施。随着股价进入调整周期,增持主体于9月9日前完成422.93万股增持,耗资3190.2万元精准完成计划,此时股价已回落至7.28元/股区间。
成都银行则通过动态调整方案实现增持。其4月推出的增持计划原设17.59元/股价格上限,但股价在4月16日即突破限制并于6月27日创下20.96元历史新高。8月调整方案后,控股股东成都产业资本集团与成都欣天颐在8月27日至9月4日间累计增持1.7亿元,占7-14亿元计划区间的23.8%。
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二季度银行股64%的指数涨幅(2023.12-2025.7)导致部分增持计划'踏空',此次回调恰好提供了估值与价格的再平衡机会。这种由市场波动创造的增持窗口,在银行股历史估值周期中具有典型参考意义。"
统计显示,苏州银行、青岛银行等城商行股东增持金额普遍集中在5000万至2亿元区间,上海银行大股东则通过港股通渠道完成H股增持。这些增持行为均呈现出"价格回落越明显,增持力度越集中"的特征。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分析:"内部人增持在当前时点释放双重信号:既表明对资产质量抗压能力的信心,也凸显在0.7倍PB估值水平下的配置价值。特别是高股息策略基金近期持续加仓,与股东增持形成资金面共振。"
机构持仓分化加剧:险资公募持续加仓
尽管银行股处于技术性回调阶段,但机构资金的布局动作已然显现分化。
陈兴文指出防御性配置逻辑:"银行股在市场调整期展现的抗跌属性,与其4.4%的平均股息率密切相关。但需注意2023年12月以来的64%涨幅已部分反映预期,当前5%以上的个体股息率(如部分城商行)才具备显著吸引力。"
Wind数据显示,银行AH全收益指数自7月31日高点回撤已超10%,市净率回落至0.7倍历史低位区间。值得关注的是,险资在此期间加速布局,农行H股、招行H股、邮储H股年内已获三次举牌,郑州银行H股更是四次被险资增持,平安人寿对农行H股持股比例已达15%举牌线。
公募基金配置亦同步提升。二季度主动型基金银行股重仓比例升至4.9%,创2021年二季度以来新高。华南某公募红利基金经理表示:"经过10%的回撤调整,高股息资产的估值性价比重新凸显,部分城商行5%+的股息率已进入绝对收益配置区间。"
市场分歧主要集中在资产质量预期。上述基金经理坦言:"净息差收窄压力与地产关联资产风险,仍是制约估值修复的核心因素。但从险资举牌偏好观察,低波动、高分红的国有大行更受青睐,这与城商行股东增持形成差异化配置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机构通过沪深股通渠道呈现双向流动特征,9月以来北上资金对股份制银行持仓调整较为频繁,但对国有大行保持净买入态势。这种机构行为差异,正反映银行股估值修复过程中的结构性机会。
某大型险企投资部人士透露配置策略:"通过港股通增持银行H股成为主流选择,较A股平均存在15-20%的折价空间,叠加人民币汇率因素,实际股息回报可提升至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