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打造金融开放高速通道 每秒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活力中国调研行

mysmile 5 0

界面新闻记者 | 韩理

电视剧《繁花》中汪小姐借汇率并轨机遇掘金的剧情,让公众得以窥见中国金融改革的壮阔历程。剧中故事的核心发生地——黄浦江畔的外滩15号百年建筑,自1994年起便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的驻地,见证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蝶变升级。

1994年,伴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势而生,承担起建立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推进人民币汇率并轨的历史使命。

这座百年建筑见证了交易中心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先锋30余年的奋进历程。近日,界面新闻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这座融合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金融地标,探寻银行间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介绍,中心成立初期,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有限、产品服务单一,服务对象仅涵盖国内银行机构。历经30余年创新发展,如今的中国银行间市场已跻身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行列。

"目前我们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机构,业务体系涵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全品类金融产品,提供从发行交易到清算结算、信息披露的全链条服务。作为市场利率与汇率基准发布平台,中心还肩负着传导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能。"董忆伟表示。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市场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90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比88%。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交易规模年均增长超35%,2024年本外币市场成交总量达2617万亿元,日均成交10.5万亿元,每秒交易额突破1亿元,在我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中占比约70%,成为支撑实体经济的金融"大动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发展模式。

董忆伟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实现了市场规模与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交易中心的核心发展战略。近年来,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交易中心持续推进银行间市场开放创新,通过优化市场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起"多币种、多机制、一站式"的国际化服务体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投资渠道。

董忆伟介绍,交易中心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先后推出"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机制,创新"互换通"及离岸回购等业务,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与风险对冲需求。市场交易时长持续优化,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构建起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体系。

"具备深度与广度的银行间市场为扩大开放筑牢根基,而开放带来的新理念、新需求又反向驱动市场对标国际标准,加速产品创新与机制完善,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董忆伟表示,在市场需求与开放进程的双重驱动下,银行间市场持续优化交易结算体系,拓展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新领域产品,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开放成效显著,目前已有超1100家境外法人机构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持有银行间债券规模约4万亿元,2024年现券交易量达19.1万亿元。全球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既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成就的生动体现,也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从外滩金融地标到全球市场枢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更为建设金融强国、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辐射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