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恰当的时机,做了恰当的事,就足以载入史册。——题记
与福泽谕吉齐名的明治思想巨匠
提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先驱,福泽谕吉(1835-1901)的名字广为人知。然而,在当时与福泽谕吉并称的中村正直(1832-1891,号敬宇),其历史地位却逐渐被淡忘。事实上,作为明治时代精神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中村正直与福泽谕吉同样以西方思想为指引,为日本近代化进程注入了关键的思想动力。

中村正直画像
福泽谕吉以《文明论概略》《劝学篇》等著作奠定思想根基,中村正直则以精湛译笔著称,其翻译的《西国立志编》《自由之理》(约翰·密尔《论自由》日译本)等作品,为明治时期的日本民众打开了认识西方的窗口,思想影响力振聋发聩。教育领域中,福泽创办的庆应义塾与中村创立的同人社双峰并峙,两校分别发行《学报》与《文学杂志》传播新知。作为启蒙学术团体"明六社"的核心成员,二人同列"明治六大教育家",堪称明治启蒙运动的双子星,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大正时期思想家吉野作造在1934年《日本文学大辞典》中评价:
其(指《西国立志编》)影响力之大、感染力之深,与福泽翁的著译并驾齐驱,可谓空前。……如果说福泽让明治青年见识了智的世界,那么可以说敬宇让他们见识了德的世界。

《西国立志编》早期版本
尽管中村正直在明治时期影响深远,但其生平细节却鲜为人知。笔者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自叙千字文·中村正直传》合订本,为还原这位思想巨匠的人生轨迹提供了珍贵史料。该书收录中村正直1883年(明治十六年)以千字文体裁撰写的自传,以及明治编辑石井民司(1865-1943,后改名研堂)1907年所著传记,1987年由大空社合刊出版。
《自叙千字文》以千字篇幅、无重复文字的严格限制,浓缩毕生经历,充分展现了明治早期知识人的深厚汉学素养。下文将结合这部"江户川圣人"的自传杰作,辅以相关研究,解读其融合东西文明的"一身二世"传奇人生。中村正直享年六十载,讲授汉籍五十年、洋学三十年,其思想演进恰如日本近代化的缩影:早年深研孔孟之道,中年接触西学后远赴英国,目睹西方强盛源于国民品行与基督教精神,遂致力于东西思想融合。
前半生:儒学根基与时代觉醒
天保壬辰,月建丙午,廿六平旦,生于江户。幼名钏太,祖妣攸命,后改正直,中村为姓。
1832年6月24日(天保三年五月廿六),中村正直生于江户麻布丹波谷,幼名钏太郎,后改名敬辅,讳正直,号敬宇。
父母鞠养,哺乳谆诲。猫犬李梅,忠孝仁义,如斯等字,次第认记。非是夙慧,濡染所致。髫龀挟策,论孟学庸。登树捕蝉,披草求蛩。枣栗劝奖,汪濊恩深。每念到此,涕泪沾襟。灯下针籋,霰雪夜严。谈话故事,内寓良箴。鼓舞诱掖,赖兹妙法。叱咤靡闻,鞭笞奚及。
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中村的启蒙教育:在父母教导下自幼识读"忠孝仁义"等汉字,髫龀之年便研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幼年书法作品"松竹梅"条幅落款"三岁鹤鸣",七岁所书唐诗已显专业水准,现存御茶之水女子大学。胜海舟曾回忆:"中村正直六七岁时便诵读文章、勤练书法,因而得到王侯贵人的青睐。"
疆圉协洽,入井部塾。惑溺小说,水浒成癖。就桂甫周,窃习兰籍。师辄觉察,随加呵责。
1847年(丁未年),十五岁的中村入读儒学者井部香山私塾,同时沉迷《水浒传》等小说。在兰学家桂川甫周(1826-1881)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兰学(荷兰学术)。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桂川甫周是《和兰字汇》作者的曾孙,祖孙同名同姓的巧合为这段求学经历增添了传奇色彩。幕末动荡的时局,促使年轻的中村认识到学习洋学的必要性。
迨十七龄,寄宿茗黉。侗庵捐馆,一斋主盟。官给薪米,书压栋楹。春诵夏弦,伐木嘤鸣。吐露肝胆,亲似兄弟。讲究浑噩,互务提醒。
1849年,十七岁的中村进入江户最高学府昌平坂学问所(昌平黉)寄宿学习,石井研堂认为这是其人生重要转折点。当时朱子学大师佐藤一斋(1772-1859)主持校务,其"阳朱阴王"(表面朱子学、内里阳明学)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村。佐藤强调的"守时惜阴"观念,促使中村购置怀表以自律,这一习惯保持终身。
1853年8月,中村写下《誓词》十条,其中"勤学百事,不怠惰""兰书之业,不可半途而废"等内容,显示出这位青年儒学者在黑船来航(同年7月)冲击下的清醒认识。当时民间流传的狂歌"上喜撰唤醒泰平梦,仅仅四杯夜不能寐"("上喜撰"谐音"蒸汽船"),生动反映了佩里舰队到来引发的思想震动。
1858年,中村发表《洋学论》,指出"洋夷所长者有六:天文、地理、算数、器械、航海、医术",虽未超越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认知框架,却标志着江户士人"转向西方"的思想萌芽。在昌平黉六载求学期间,中村与向山黄村、榎本武扬等同窗"吐露肝胆,亲似兄弟",形成深厚学谊。
旁嗜文章,苏潮韩海。与意相会,拍案呼快。庐陵欧九,爱其情至。纡徐曲折,磅礴浩气。亦喜震川,简古醇厚。尤重余姚,具三不朽。眼高手低,邈矣鹄的。欲从末由,瞻望愤激。
这段文字展现了中村的文学素养:推崇韩愈、苏轼文章如"苏潮韩海",喜爱欧阳修"纡徐曲折"的文风,赞赏归有光"简古醇厚"的笔法,尤其敬佩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
癸丑乙科,滥竽合式。侥幸拔擢,皋比秉铎。地占爽垲,圣林翠绿。慈闱健康,庭院肃穆。宕阴息轩,熏陶受益。门有嘉客,趋迎倒屐。佳时令节,交觞迭酌。好吟杜诗,愈于丝竹。
1853年(癸丑年)中村通过"乙科"考试,1855年升任昌平黉教授,次年任甲府徽典馆学头。安井息轩、盐谷宕阴等幕府儒员的学术熏陶,使其儒学造诣日益深厚。
祸福循环,治乱反复。蕃船竞臻,率土惊愕。恬熙已久,贤俊郁抑。庙议翻覆,佥怀怵惕。藤森吞冤,吉田死狱,烈公幽囚,耕云窘逐。
这段文字勾勒出幕末动荡时局:佩里来航后,藤森弘庵因《海防备论》遭"安政大狱"牵连,吉田松阴在同一事件中被处死,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烈公)被软禁,武田耕云斋举兵失败后遭斩首。这些事件促使中村深刻反思国家出路。
亥岁秋冬,扈驾京洛。拟聚侯伯,君臣辑睦。岂图世局,弗可收束。以启鼎革,皇猷恢廓。象山巨儒,识量超卓。旅亭访寻,继烛更仆。惜哉被刺,毙乎道侧。踵吾蒙讥,殆罹灾厄。攘夷喧腾,扼腕怒目。或缘衷赤,多出计略。乃倡开港,明白磊落。曷怪众怨,辐辏攒簇。
1862年(亥岁),中村作为御儒者随将军家茂赴京都,期间与佐久间象山彻夜长谈,深受其"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启发。1864年象山遭攘夷派暗杀,更坚定了中村提倡开国的决心,尽管这一主张在"攘夷"声浪中饱受非议。
萱堂见背,将军薨逝。垢面蓬发,忧愁隐蔽。忽思壮游,驰观域外。吸嘘沆瀣,蠲涤浊秽。
经历父母双亡、将军家茂1866年病逝等变故后,中村隐居静冈,萌生"壮游域外"之志,这成为其思想转型的关键契机。

中村正直书唐诗真迹(现藏御茶之水女子大学)
后半生:西学探索与文明融合
平川祐弘《天助自助者——中村正直与〈西国立志编〉》记载,中村家佛坛发现的留学申请书显示,其1866年申请赴英的核心动机是"熟察深究"西洋道德,标志着认识从物质技术层面向精神伦理层面的深化。作为传统儒学者,中村敏锐意识到西洋产业社会背后必有独特精神支撑。
庆应二载,凌跨大洋。遂抵龙动,艺术之场。伴侣秀迈,麒麟凤凰。蒹葭倚玉,鬓毛带霜。朝课暮绎,较短角长。锥股悬梁,何暇忆乡。
1866年(庆应二年),34岁的中村作为监督,与十二名平均年龄十八岁的留学生远赴英国。据记载,其一行于1866年12月从横滨出发,1867年2月抵达英国南安普敦。尽管已过而立之年,中村仍保持"锥股悬梁"的苦学精神,与年轻留学生共同进步。同船的十二岁少年箕作大六(后为数学家、帝大校长)、十七岁的林董(后为外交家、日英同盟缔结者)等人,都给中村留下深刻印象。
林董回忆,每日清晨五点总能听见楼上的中村高声背诵唐宋八家文或《左传》《史记》,询问后方知是凭记忆诵读,其汉学功底令年轻留学生们惊叹。
初谓岛儌,眇蕞越裳。讵料规模,宏阔盛昌。虔奉真神,振整纲纪。德善怂恿,奸恶堤防。鳏寡孤独,盲哑癫狂。救恤医疗,条例审详。厥民活泼,峻伟雄刚。忍耐黾勉,鸷悍奋扬。格物探赜,抉摘秘藏。崇尚实验,分析毫芒。倍根硕匠,尸祝瓣香。牛董引力,自暗发光。豪杰挺起,斩辟鸿荒。各夸创造,孰甘袭常。楼阁闳丽,崔巍嶙峋。街市洞达,货财充填。绮罗骈阗,车马殷辚。若夫富强,宇宙谁伦。
这段文字精准捕捉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风貌:不仅"楼阁闳丽""货财充填"的物质繁荣令人震撼,更重要的是"虔奉真神,振整纲纪"的精神秩序,以及对鳏寡孤独、残障人士的制度化救助。中村特别注意到英国人"忍耐黾勉""鸷悍奋扬"的国民性,以及培根实证哲学、牛顿万有引力等科学成就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乌兔迅速,再踰暑寒。桑梓战作,雁鱼寂然。苍黄趣装,过佛郎西。风俗奢侈,金帐宝钗。秪恨期迫,叵暂留稽。美景胜迹,空付渺迷。归舟安稳,团栾酒杯。欢极而泣,征途忘疲。回顾既往,领异揽奇。鲸涛鼍浪,屡犯险危。乾坤宁谧,胥仰宸威。
1868年明治维新爆发后,中村一行仓促回国,途经法国短暂停留。返日时江户已改名东京,经胜海舟斡旋实现无血开城。同年9月,中村赴静冈学问所任教授,开始四年九个月的"种菜灌畦""著述掩扉"生活。
迁住静冈,种菜灌畦。农樵争席,鸥鸟无猜。芙蓉当牕,著述掩扉。
在静冈的晴耕雨读岁月里,中村完成了思想的蜕变。他撰写《敬天爱人说》,既肯定西方"敬天爱人"的伦理价值,又不摒弃东方传统,形成"折衷东西"的独特思想体系。1870-1871年翻译完成的《西国立志编》(原书为斯迈尔斯《自助论》),将西方个人奋斗精神与儒家伦理相结合,书中"天助自助者"的理念成为明治时代的精神旗帜。
该书在清末中国亦产生影响,康有为《日本书目志》予以著录,杨昌济在《新青年》撰文介绍:"天助自助者,乃英国教育家之格言。人人有独立之精神,斯可铸成独立之国势。"
王室维新,方急用材。朋友联翩,翱翔瑶池。我也东旋,城北择栖。设同人社,教育英才。远近来集,谬得虚誉。女子范校,俯瞰茶溪。承乏摄理,誓竭驽骀。幸免罪戾,寔凭僚侪。制度稍备,辟雍转移。五品叙爵,未报涓埃。
1872年,中村应井上馨等友人邀请迁居东京,1873年创办同人社讲授英学,与庆应义塾、攻玉社并称明治三大义塾。同年参与创立明六社,推动启蒙思想普及。1875年任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前身)校长,创办日本首家盲哑学校,开创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