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滩大会现场,一组充满未来感的人机互动场景引发广泛关注:
智能仿生机器恐龙与参展观众并肩漫步,成为全场焦点;情感陪伴机器人因邻展机器人的鼓点噪音呈现"不悦"表情,技术人员现场解读其情绪算法机制……这些生动案例,拉开了本届大会探索人机共生关系的序幕。
作为全球瞩目的科技盛会,2025外滩大会以"科技为人"为核心命题,搭建起跨学科对话平台,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应用。大会通过多维度展示与深度研讨,将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可控核聚变等尖端科技置于人文关怀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义技术发展的价值锚点。
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人工智能伦理、人机协作模式、技术普惠应用等议题贯穿始终,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家、社会学者共同探讨:当技术深度融入生活,如何构建兼顾创新效率与人文温度的未来图景。9月13日大会闭幕日,这一人文科技融合的办会理念已成为各界共识。
"技术速度需匹配人文尺度"
尽管业界对技术迭代速度已有预判,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化进程仍超出预期。当生成式AI、多模态交互等技术逐渐渗透各行业,本届大会创新性地发起"AI向人类提问"全球征集活动,汇集主流大模型提出的十大核心问题,引发跨领域思辨。
这些源自AI算法的思考呈现鲜明的现实关切:"在自动化普及趋势下,哪些人类岗位应保留主体性?""家长是否应主动限制儿童使用AI工具以保护其认知发展?""当AI系统具备自我迭代能力,人类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等问题,直指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
大会专题论坛呈现多元观点碰撞,既包含对技术赋能的乐观预期,也不乏对潜在风险的审慎思考。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指出,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向协作伙伴进化,青年就业市场将面临结构性调整。他呼吁建立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前布局人机协作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强调:"人工智能在拓展人类能力边界的同时,也对传统主体认知构成挑战。"他提出双向对齐原则:既要确保AI系统符合人类价值观,也要推动人类建立与智能系统协作的新认知框架。
72岁的退休护士孔基华作为普通观众代表,分享了她的直观体验:"AI辅助诊断系统确实能减轻医护负担,但机器无法复制人类医护的情感关怀。"这种来自基层实践者的反馈,成为技术伦理讨论的重要参考。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从技术实践者角度提出:"AI时代需要打破路径依赖,跨界创新将创造全新职业形态。"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建议个体构建"AI不可替代能力",保持学习热情与深度思考能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苏昊则强调认知升级的重要性,认为"具备系统重构能力、持续学习意愿的人才将主导人机协作新范式"。
"技术速度本身不代表进步质量。"《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视频演讲中警示,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技术竞赛可能忽视安全底线。他援引历史案例说明:"速度与安全的平衡需要建立动态调节机制,这正是人文思考对技术发展的关键价值。"
"人类需求导向:AI发展的核心坐标"
如何构建负责任的技术发展路径?外滩大会通过沉浸式展览与场景化演示,具象化呈现"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在智能服务展区,安防巡检机器人自主规避障碍物;智慧厨房区域,烹饪机器人精准复刻中式翻炒技艺;康复医疗区,外骨骼设备帮助行动不便者重拾行走能力;中医AI诊疗系统"医道"通过辨证论治算法,模拟传统医师问诊流程……
家庭陪伴机器人"卡皮巴拉"以萌宠形态实现情感交互;集成急诊处理与慢病管理功能的"AI诊室AQ",通过多模态交互提升问诊精准度;这些贴近生活的技术应用,展现了AI从效率工具向生活伙伴的进化轨迹。
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科技为每个人"的理念:AI技术已深度融入全年龄段人群的日常生活。从儿童教育陪伴到老年健康监测,从残障人士辅助设备到女性安全防护系统,技术创新正聚焦人的本质需求。大会通过对比展示——从"技术可能性"到"社会实用性"的转化案例,揭示人机共生时代的发展逻辑。
医疗AI系统帮助偏远地区患者获得三甲医院诊断资源,展现技术普惠价值;跨境数字支付平台赋能小微企业参与全球贸易,体现金融科技的包容性;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留存濒危文明,彰显技术的人文传承意义;无障碍数字生态系统建设,为残障人士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的条件。这些案例共同构成技术向善的实践图谱。
大会现场同时呈现技术发展的真实进程:足球机器人射门时出现平衡失误,引来女足运动员现场指导;户外巡展机器人遭遇突发降雨,技术人员及时提供防护;每个智能设备旁都配备专业团队进行实时调试。这种"人机协作调试"的场景,成为技术成熟过程的生动注脚。
在应急救援演练区,特种机器人完成崎岖地形穿越、电力设备操作、危险物品处理等复杂任务,并成功实施模拟废墟救援。专业救援人员对机器人的精准操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将显著提升高危环境作业安全性。
现场技术负责人表示:"人类能力的边界,正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这一观点与《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论述形成呼应:"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源于协作创新,人机协作的深度与广度,将定义下一代技术革命的质量。"
科技与人文的协同进化
作为与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并列的国际科技盛会,2025外滩大会以独特的人文视角,打破科技会议的技术崇拜倾向,构建起跨界融合的思想交流平台。
大会关键词云显示,"伦理""包容""协作""可持续"等人文概念与"算法""算力""模型"等技术术语形成高频互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专家与科技从业者展开深度对话;创新者舞台特别设置"人文科技"专场,探讨技术发展的价值根基。
展区设计贯穿"以用户为中心"理念,所有交互设备均配备多语言支持与无障碍接口,技术解决方案聚焦老龄化社会、城乡差距、环境可持续等现实议题,体现科技回应社会关切的责任担当。
"科技发展必须置于人文框架之下",这一观点成为大会共识,也反映全球科技治理的最新趋势。当前,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普遍认识到:在AI技术快速迭代过程中,需平衡创新效率与风险防控,建立技术发展的人文边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介绍了全球AI治理的最新进展:"敏捷治理已成为国际共识,通过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促进负责任的AI创新。"据其披露,2025年7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承诺》已有18家领军企业参与,形成20项实践准则与43个安全案例,标志着我国AI治理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为全球治理提供"以人为本"的中国经验。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宇宙文明四阶段"理论,将人工智能发展置于宏大历史视角:粒子时代、恒星时代、复制者时代之后,人类正开启"设计时代"新纪元。
他认为,人类的独特贡献在于创造"能够自主设计的系统",人工智能正是这一进程的关键突破。"人类作为文明催化剂与技术助产士,正在推动宇宙进入智能设计的新阶段。"这一观点引发关于人类未来定位的深度思考。
外滩大会汇集的多元智慧,在观点碰撞中形成基本共识:人机共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发展路径,需要全球协作与跨代际努力。正如大会宣言所强调:"技术进步的每一步,都应丈量人文温度;智能进化的每一程,都需守护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