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电气总裁赖育文独家访谈: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在于业绩 家族企业需保持年轻活力

mysmile 6 0

界面新闻记者 | 林腾 梁宝欣

作为扎根广东佛山的知名家电企业,万和电气经过数年的职业化转型探索,目前已逐步显现改革成效。

2024年,万和电气实现营收73亿元,在经历多年60亿元级别的营收徘徊后,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2025年上半年,企业延续增长态势,实现营收40.83亿元,同比增长7.14%;归母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6.68%。

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周期的背景下,家电行业整体面临增长压力,万和电气能够实现逆势增长,其发展表现引发行业关注。

万和电气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87年,创始人卢础其在顺德创办城西电器厂,随后进入全自动燃气热水器领域,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燃气具品牌。经过数十年发展,企业形成了典型的家族企业架构,由卢氏三兄弟(卢础其、卢楚隆、卢楚鹏)及其家族成员共同控股。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决策效率与组织架构老化的挑战。叠加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万和电气在过去几年发展放缓,同时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传统中端市场受到美的、老板等品牌挤压,高端市场突破乏力,呈现"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格局。

同为佛山本土企业的美的集团,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实现管理层顺利过渡,有效激活了组织活力。这一成功案例为万和电气提供了借鉴。

三年前,万和电气董事长卢宇聪(创始人卢础其之子)启动职业化治理改革,聘请45岁的赖育文担任总裁,这是企业首次引入职业经理人执掌核心经营管理,标志着这家家族企业迈出了重要转型步伐。

赖育文拥有丰富的家电行业经验,曾在美的集团任职多年,历任生产计划经理、工厂厂长、供应链部长、家用空调事业部制造副总经理、环境电器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平衡改革力度与既有利益,是企业转型的关键课题。赖育文在万和任职三年期间,以独特的管理理念推进改革,他认为职业经理人应成为企业制度建设者而非权力掌控者,强调"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需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推动这家起源于顺德容桂的企业突破地域局限,保持持续创新活力。

近日,万和电气总裁赖育文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深入分享了企业转型路径、改革成效、行业趋势判断及未来战略规划。

家族企业转型实践

界面新闻:当初为何选择加入万和这家家族企业?

赖育文:选择加盟万和,主要是受到董事长卢宇聪先生的感召。我们此前仅为微信好友关系,2022年8月在顺德容桂的一次朋友聚餐中,我才得知他已于同年7月接任董事长职务。

当时他身上的几个特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品德修养,他善于倾听、包容谦逊,没有浮夸之气;其次是为人处世简单直接;第三是看问题客观理性。这些初步印象在后续合作中得到了验证。

会面次日他便邀请我加入团队,我被他的诚意打动,未谈薪资待遇便欣然应允。

界面新闻:您任职三年多来推动了股权激励、薪酬体系改革等多项措施,为何这些改革能在您任内实现突破?

赖育文:董事会和股东其实都清楚企业需要哪些改革,但需要有人牵头执行。我能够获得信任并推动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虽然董事长给予充分授权,但重大事项我始终及时汇报沟通。

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职业操守,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换位思考。董事长信任放权,我更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能肆意而为。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类似婚姻,需要长期经营。通常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蜜月期"约为两年,能够持续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我与股东虽无血缘关系,信任基础确实需要精心维护。

管理企业需要把握改革节奏,既要勇于突破又要注重细节,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该敬畏的要敬畏,该决断的要果断。

记得两年前,卢础其先生曾打电话问我是否调整了部分家族成员岗位,我当时有些紧张,没想到他却表示支持这种改革。

卢础其先生曾给我三句重要嘱托:一是"无私者无畏",二是"不要亏待自己,也不要亏待团队",三是"我随时可以成为你的垫脚石",这些话一直指引着我的工作。

界面新闻:万和作为30多年的家族企业,组织架构中存在大量资深员工,您如何推动组织变革?

赖育文:组织变革是我过去三年投入精力最多的领域。万和能够顺利推进改革,首先得益于良好的决策氛围——董事长对我的用人决策从未干预,即使出现用人失误,也支持我及时纠正,这种环境让我能够既大胆尝试又谨慎行事。

其次,我建立了清晰的人才评估标准:重点考察员工的悟性和潜力。对于业绩不佳、缺乏潜力和悟性的员工,必须及时调整岗位。

我坚持每半年至一年与中高层干部进行半小时的一对一深度交流,多维度评估人才。

家族企业常见的问题是"护犊子"现象。万和在我加入前存在割裂的分管体系,家族成员各管一摊,形成纵向人际关系网络,导致管理缺乏逻辑。就像"我的人即使不够优秀,也不允许别人批评"的心态,严重影响组织效率。

过去企业存在明显的行政导向,员工关注上级态度胜于市场需求。我推动建立业绩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管理体系,要求团队聚焦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改革后,干部市场调研频率显著增加,差旅费用有所上升,但这是必要投入。让更多人走出办公室了解市场,比单纯看老板脸色做事更有价值。

界面新闻:家族企业普遍注重人情味,这是否会影响组织执行力?

赖育文:我来自竞争激烈的企业环境,认为万和的"和文化"有其独特优势。

刚入职时,我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退休制度改革。企业原规定女性50岁、男性60岁退休,导致部分员工产生"熬退休"心态。我推动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核心的弹性退休机制,明确业绩不达标或能力不适应岗位者应及时调整。

我也主张谨慎返聘退休人员,要为年轻人留出成长空间。当然,在核心岗位调整上需要平衡理性与人文关怀,这是管理的艺术。

管理本质上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界面新闻:万和管理层的年轻化程度如何?新旧团队如何融合?

赖育文:公司一级部门负责人约20位,其中外部引进的有4-5位。人才引进坚持内部优先原则,只有在内部缺乏合适人选时才考虑外部招聘。

部分管理岗位引进外部人才实属必要,因为企业人才梯队存在明显断层。以营销部门为例,曾出现多年没有校招毕业生晋升至管理岗位的情况。

人才战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重点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如具备互联网思维、AI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特别是国际化人才需加速引进;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短中长期激励结合,培育业绩导向文化,促进内部管理层成长;三是加快年轻人才培养,构建后备梯队。

组织调整遵循三个标准:是否有利于万和利益最大化;是否有利于提升盈利能力;是否能推动团队坚持用户导向、跟上时代发展,避免陷入行政导向的惯性。

界面新闻: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赖育文: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是委托代理关系,核心在于信托责任。职业经理人需兼具经营良心与专业能力,我不敢说自己能力有多强,但"良心+才能"的组合让我能够胜任这个岗位;反过来,只要董事长有改革决心,我必全力以赴。

优秀企业应依靠制度和文化而非个人,职业经理人需通过制度化建设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归根结底,企业问题本质上都是人的问题,人才机制理顺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主动性。我在万和推动的改革中,95%以上是主动发起的,这些都离不开董事长的授权与信任。例如在市场一线能够现场决策,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如果老板既不熟悉业务又不愿放权,事无巨细都要请示,甚至财务审批权受限,即使再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也会逐渐失去动力。

我曾对董事长说,如果我们能成功合作把万和做好,将成为国内家族企业转型的典范。很多二代企业家难以做到这样的信任与放权,大多倾向于牢牢掌控权力。

这需要双方默契配合,就像运动队一样——既要渴望胜利,又要追求团队共赢,优秀企业都应具备这种精神。

改革思路与业务布局

界面新闻:万和传统上以热水器为核心产品,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您的产品战略是什么?

赖育文:产品战略主要从几个维度推进:首先,为应对经济周期波动,需要构建多元产业布局,通过不同品类、区域和客户群体的组合实现风险分散。没有哪个品类能长盛不衰,美的各事业部也并非都能连续三年增长。

我刚入职时,有股东建议专注热水器单品,但我的观点是在聚焦核心优势的同时推进相关多元化——以采暖和热水为核心主航道,同时发展厨房电器、生活电器等关联品类。

其次,在人货场重构的背景下,品牌需要多品类支撑市场露出。近两年我们重点发展洗碗机、强化烟灶产品、布局净水设备,并通过品牌授权丰富产品线,这些都是保持市场活力的必要举措。

界面新闻:改革成效是否已在财务数据中体现?

赖育文:经营业绩持续改善是改革的根本目标,但坦率说,我对目前的内销表现仍不满意。

主观上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还不够极致。市场竞争不进则退,稍有懈怠就可能导致业绩下滑。

比短期业绩更重要的是企业深层次的改变,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了"力挽狂澜"的结构性调整,是否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这种改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治理结构现代化,使之更适应市场竞争;二是重塑经营理念,将全价值链效率提升作为永恒课题,这是家电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三是团队氛围和企业文化的革新。

我始终强调"业绩才是尊严",这句话不仅挂在办公室,也传递给了核心团队。虽然听起来直接,但这是市场竞争的现实。

界面新闻:董事长如何评价您三年来的工作?

赖育文:我没有直接问过董事长的评价,但最近公司公告显示,我作为万和首位职业经理人进入董事会,这应该是对我工作的认可。

产业趋势与企业愿景

界面新闻:厨卫行业与房地产高度相关,在行业下行周期,万和如何实现增长?

赖育文:中国多数行业在经历40多年高速发展后,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疫情后市场更加理性。行业内卷、存量竞争将成为未来3-5年的常态。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更需要回归经营本质:一是修炼内功,适应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通过极致效率、优质产品和卓越服务获取增长;二是把握结构性机会,如数字化转型、AI技术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等带来的新机遇。2012-2015年房地产红利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抓住,当前同样需要敏锐捕捉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用户体验提升、年轻化消费群体和新媒体传播方式。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就业的基石,行业本身没有问题。我们最新战略明确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路径:"走出去"即拓展国际市场,"走进去"是在目标市场建立本土研发机构,"走上去"则是打造当地认可的国际品牌。

界面新闻:您为万和制定的总体战略是什么?

赖育文:我们提出了"1211"产业战略,这是对原有"121"梦想战略的升级完善。

新战略的核心是进一步明确采暖与热水为主航道,并推动其国际化发展,实现聚焦与多元的平衡。

经济下行期,主业稳健尤为重要,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因此第一个"1"定义为"采暖+热水"基本盘,集中资源打造优势品类;第二个"1"是空气能热泵,作为战略培育的第二曲线,目前虽处于投入期但增长潜力巨大;中间的"2"是务实聚焦国内厨房电器和海外烤炉业务;新增的最后一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