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最新回应:多举措推进AED配置 鼓励单位自主采购与社会捐赠

mysmile 3 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近日发布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的答复文件,针对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及加强公共场所AED配备等议题作出详细回应,明确将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持续提升全民急救保障能力。

答复文件指出,急救服务体系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安全与民众生命健康。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优化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网络。通过加强急救设备标准化配置、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手段,全国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实现显著提升。

在AED配置推进方面,国家卫健委自2020年起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2021年同步出台《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从国家层面规范设备配置标准与安装要求。通过中央与地方协同投入,全国公共场所AED覆盖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重点场所急救设备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作为可由非专业人员操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能自动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并实施电击除颤,其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率远超传统徒手心肺复苏,被医学界称为"黄金4分钟救命神器"。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当前总体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在AED及时干预下,3分钟内实施除颤可使患者生存率提升至50%以上。

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各地卫健部门结合辖区人口密度、场所类型、地理特征等因素,科学制定AED配置规划,明确数量指标、空间布局及技术规范。文件特别强调,在大型企事业单位、生产车间、教育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将实施优先配置策略,逐步构建高密度覆盖网络。"支持各类单位自主采购配置AED,倡导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捐赠等方式参与急救设备建设。"答复中明确表示。

在提升全民急救技能方面,国家卫健委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关爱生命救在身边"专项行动,通过"六进"工程(进校园、社区、企业、机关、农村、家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目前已将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公安、消防、公交等重点行业人员的必修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推广急救常识教育,在高等院校开展标准化急救技能培训,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

全国统一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具备资质志愿者的注册管理与就近调度。浙江省已成功运行"浙里急救"数字化平台,实现急救需求与志愿者资源的智能匹配,相关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

财政支持方面,2023-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1.54亿元专项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及边境地区577个乡镇卫生院升级急救设备,同步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资源。2025年新增30.18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允许地方根据实际需求统筹用于院前急救设备配置,形成中央引导、地方配套的多元投入机制。

为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出台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急救设备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享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额部分准予结转3年扣除。这项政策为经营主体参与急救公益事业提供实质性激励。

在重点行业推进方面,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卫健委于2021年联合发布《交通医疗急救箱配置标准指导目录》,明确要求专业加强型急救箱必须配备AED设备。目前正优先在中心城市客运枢纽开展试点,计划逐步实现日均客流量2000人以上港口客运站、重点水域客滚船的AED全覆盖。

我国正加速构建AED智慧管理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开发全国统一的AED电子地图与导航系统。2023年国家卫健委已启动急救资源互联工程,推动AED位置信息与主流导航软件、120指挥系统数据互通,实现紧急情况下设备位置的精准定位与快速调取,为提升现场救治时效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