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简历与AI筛选的职场困局:求职者与企业陷入双向空耗

mysmile 6 0

时令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当代职场竞争中,求职者借助AI工具优化简历已成常态,企业则启用AI系统进行简历初筛。

然而这场技术应用的双向奔赴,却意外导致"效率提升"的假象——大量候选人在初筛阶段即遭淘汰。

AI筛选机制设置的拒录门槛呈现多样化特征:

学历资质不符、关键词匹配度不足、岗位要求错位、工作年限超限等均可能触发过滤机制。

更有甚者,部分求职者连系统拒信都无法收到,简历直接进入企业"人才储备库",陷入石沉大海的困境。

为何招聘渠道日益丰富,求职者仍面临就业难题,企业HR同样难以完成人才招聘指标?

AI简历生成与智能筛选的行业现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生Harris的求职经历颇具代表性,毕业前数月便启动职业规划。

通过ChatGPT辅助制作的简历包含多项竞争力要素:

优异的学业成绩;

专业领域的推荐信;

民事咨询机构实习经历;

环保组织长期志愿服务背景;

涵盖农场、公园及办公室的多元工作经验。

为实现职业理想,他甚至做好跨区域就业准备,包括接受临时、兼职及季节性岗位。

这位立志投身加州野生动物与公共土地保护事业的年轻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重创。

累计投递200个目标岗位后,均未获得积极反馈。

更严峻的现实是,多数企业连制式拒信都未曾发送,简历直接进入未读状态。

类似困境同样困扰着资深从业者,弗吉尼亚州拥有十年经验的律师助理Martine在遭遇裁员后,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她向非营利组织、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及高校等多类机构投递数十份申请,虽数次进入复试环节,却始终未能获得录用通知。

这位职场妈妈无奈表示:

现在能收到明确的拒绝通知都算奢侈。

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可见一斑。

当前数百万求职者借助AI工具优化简历,但这种技术应用并未提升就业匹配效率,反而形成恶性循环。

企业端同样依赖AI系统处理海量求职申请。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人才战略负责人Julie Bedard透露,其团队已将AI应用于职位描述生成、候选人评估、面试安排及简历筛选全流程。

部分企业甚至引入AI面试系统,候选人需通过Zoom类平台与虚拟面试官交互,系统全程录制并基于关键词和语音语调进行算法评估。

这种就业市场生态变迁类似于交友软件对婚恋市场的重塑——

求职者高频投递却鲜有回应,企业面对海量申请被迫强化AI筛选。

这种互动模式迫使求职者持续优化AI简历生成策略,形成"AI生成-海量投递-AI筛选-持续优化"的闭环。

招聘双方的行业痛点

当前就业市场的技术依赖症已显现诸多弊端。

企业HR普遍反映,收到的简历中存在大量模板化内容,部分候选人甚至在面试中使用AI辅助应答,导致回答内容高度雷同。

人力资源从业者坦言,千篇一律的AI生成简历已造成严重的阅读疲劳。

招聘方认为,过度依赖AI生成的简历往往缺乏个性化表达,容易在算法筛选中暴露同质化缺陷。

求职者则对AI筛选标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除常见的资质不符外,甚至出现"经验过于丰富"的拒录理由,企业担忧此类候选人稳定性不足。

部分招聘要求中隐含的年龄偏好,也让资深从业者面临隐形壁垒。

WTF???

职场年龄歧视的隐性存在,使得部分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劳动力。

AI技术本应成为招聘效率的助推器,如今却造成求职者与企业的供需错配。

您是否有AI简历优化或AI面试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职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