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利勒·哈亚的三名子嗣,
均在巴以冲突中遭以色列军事行动致死。
当地时间9月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一处高档住宅区突发剧烈爆炸。
事发时正在附近莱格塔菲亚沙滩活动的民众目击爆炸并陷入恐慌,该区域距离卡塔尔埃米尔王宫仅数公里,属安保严密地带。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随后证实:以色列国防军针对位于多哈的哈马斯政治局办公地点实施空袭,行动目标为正在当地主持会议的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利勒·哈亚。

· 以色列空袭目标建筑现场,据称哈马斯领导层会议当时正在此进行。
空袭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关注,长期参与巴以问题调解的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萨尼随即发表声明予以强烈谴责。
他明确指出以色列对卡塔尔领土的军事打击构成"国家恐怖主义行为",并强调国际社会"必须对这种违反国际法的野蛮行径作出坚决回应"。

·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发表谴责声明。
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盟友,卡塔尔同时长期扮演巴以冲突斡旋者角色。
当前巴以谈判出现积极进展的背景下,内塔尼亚胡政府为何采取跨境军事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对地区局势升级的担忧。

美制防空系统失效争议
卡塔尔遇袭后,美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声明。
声明称卡塔尔为美国"关键盟友",强调此次空袭系内塔尼亚胡政府单方面决策,美方已向卡塔尔领导人承诺将防止类似事件重演。同时特朗普亦表示"打击哈马斯恐怖组织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卡塔尔在中东地缘政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美国驻中东最大空军基地——乌代德空军基地即位于卡塔尔境内。2022年,美国正式将卡塔尔列为"重要非北约盟友"(MNNA),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达到新高度。
为构建现代化防空体系,卡塔尔向美国采购包括11套"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及40套NASAMS中近程防空系统在内的先进装备,形成多层次防空网络。
该防空体系此前在拦截伊朗及也门胡塞武装弹道导弹行动中曾有实战记录。

· 2014年卡塔尔国庆阅兵展示的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然而此次以色列空袭行动中,卡塔尔部署的美制防空系统未能作出有效反应。
卡塔尔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在记者会上解释:以色列采用了"突然袭击"战术并使用具备雷达规避能力的"隐身武器",导致防空系统未能及时启动拦截程序。
事发地点位于多哈莱格塔菲亚区,该区域不仅是外籍人士聚集的高档住宅区,同时设有多个国家驻卡使馆,属于人口密集的敏感区域。
空袭结束后,内塔尼亚胡随即访问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在公开讲话中强调此次行动的必要性,并再次确认美以"战略盟友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分析指出,此次行动凸显以色列军事政策的冒险倾向。他认为以色列敢于对主权国家卡塔尔采取军事行动,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国内层面,以政府试图通过强化对哈马斯的打击力度巩固政治支持;国际层面,美国对以色列的一贯支持构成其行动后盾。"
自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已对两任哈马斯最高领导人实施"定点清除"。此次行动目标哈利勒·哈亚的生存状况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家族悲剧与冲突创伤
哈马斯当晚发表官方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的"国家恐怖主义行为"。
哈马斯高级官员苏海尔·辛迪证实,空袭发生时哈马斯谈判团队正就美国提出的停火协议草案进行讨论,目标人物哈利勒·哈亚在袭击中幸免于难。
声明同时确认空袭造成5名哈马斯成员死亡,其中包括哈亚的儿子及办公室主任。
作为此次袭击的核心目标,哈利勒·哈亚的个人背景引发关注。他1960年出生于加沙地带,后在约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加入哈马斯,长期负责该组织外交事务及行政管理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加沙领导人,哈亚深得已故哈马斯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的信任,被视为核心决策圈成员。2017年起担任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职务。
2024年10月辛瓦尔阵亡后,哈马斯为防范领导层"斩首风险",成立五人临时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制,哈亚是委员会关键成员之一。

· 2017年哈利勒·哈亚(右)与叶海亚·辛瓦尔在哈马斯会议期间合影。
此次空袭中丧生的哈亚之子,是他在巴以冲突中失去的第三位子嗣。
2007年,以色列空军空袭哈亚位于加沙的住宅,造成包括3名未成年人在内的7名亲属遇难,当时哈亚因外出幸免于难;2008年,其一名儿子在参与对以火箭弹袭击时遭以军空袭身亡;2014年,长子全家(包括儿媳及孙子)在以色列大规模空袭中遇难。
截至目前,哈利勒·哈亚在空袭后未公开露面,其具体行踪引发各方猜测,哈马斯政治局的后续运作也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焦点。
作为以加沙地带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政治军事组织,哈马斯为何将其核心决策机构设立在卡塔尔?

卡塔尔斡旋角色面临考验
长期以来,卡塔尔因同时保持与以色列及哈马斯的沟通渠道,在巴以冲突调解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 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左二)与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举行会晤。
哈马斯政治局的地理位置变迁反映其生存策略调整。1987年成立初期,哈马斯政治局设在加沙地带;1990年代因以色列加大打击力度,部分领导人迁至叙利亚;1999年时任领导人哈立德·梅沙勒正式将海外总部设在大马士革。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哈马斯领导层与叙政府关系恶化,开始寻求新的据点。卡塔尔此时主动提出接纳哈马斯政治局,2012年哈马斯正式将核心办公机构迁至多哈。
卡塔尔与哈马斯保持着长期友好关系。2006年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后,卡塔尔是首批承认其合法性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多年来,卡塔尔持续向加沙地带提供经济援助和人道主义支持,双方建立了高度互信的合作关系。

· 2014年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前排中)主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前排左)与哈马斯领导人迈沙阿勒的和解会谈。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在哈马斯政治局迁址过程中发挥了间接作用。据美国媒体披露,奥巴马政府曾暗中协调卡塔尔接纳哈马斯,旨在通过卡塔尔保持与哈马斯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并监控其与伊朗的关系。
此次袭击后,卡塔尔政府表示将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但丁隆教授分析认为,卡塔尔及其他海湾国家目前缺乏与以色列直接对抗的军事能力,且无意深度卷入巴以冲突,因此采取军事报复的可能性较低。
相较之下,此次事件对巴以和平进程的打击更为致命。丁隆指出,过去两年多冲突中,卡塔尔作为关键调解方,促成多轮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秘密谈判,其中多数重要磋商在多哈举行。此次空袭实际上切断了巴以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短期内巴以和谈重启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