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钟超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深化体育与文旅产业融合的系列举措,重点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特色品牌活动。该政策精准契合当前文旅消费升级趋势,为蓬勃发展的"体育+文旅"融合模式注入强劲政策动力。
2025年夏季,全国范围内群众性体育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江苏"苏超"联赛观赛人次突破百万大关,浙江"浙BA"掀起县域篮球竞技热潮,贵州"村超"展现草根足球的热血活力,内蒙古草原"村排"赛事点燃全民健身激情……这些饱含地域文化特色与民间体育精神的赛事活动,不仅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更有效带动举办地旅游住宿、特色餐饮、交通物流及文创产品消费,形成极具爆发力的消费增长极。
体育赛事经济的快速崛起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体育消费将从可选消费升级为刚性需求。我国自2011年突破该经济阈值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2024年人均GDP已达1.33万美元。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与健康生活理念普及,体育健身正深度融入日常生活,运动场地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基础持续扩大,为各类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与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体育产业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的关键抓手。各地积极探索"体育赛事搭台、文旅消费唱戏"的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多地创新推出赛事配套服务,如篮球赛事定制米酒伴手礼、马拉松赛事特色海鲜补给包等地域化服务,更催生"赛事票根经济"等新型消费形态,实现观赛体验与"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消费场景的深度绑定。以江苏足球超级联赛为例,赛事前六轮监测数据显示,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消费等五大服务场景实现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幅达42.7%,充分彰显赛事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
当参赛选手转化为消费主力,观赛观众升级为旅游客群,"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新生活方式。要持续放大体育赛事的消费带动效应,需精准把握发展机遇,破解文体旅融合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重点延伸产业链条、优化服务体验,实现"赛事引流"向"消费留客"的有效转化,将短期赛事热度培育为持续经济增长动能。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专业化赛事运营体系。优质赛事不仅要具备竞技观赏性与文化感染力,更需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与服务流程。面对数万级观众规模,赛事运营需统筹场地调度、交通接驳、餐饮供给、市场监管等多维度管理,任何环节的服务缺失都可能影响整体消费体验。只有通过精细化组织与高品质服务,才能塑造赛事品牌口碑,形成"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市"的消费吸引力。反之,若赛事管理混乱、配套服务滞后,不仅无法激活消费市场,更可能损害城市品牌形象。
体育赛事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承载着运动激情、地域文化与城市温度的多元价值。无论是现代化都市商圈还是特色乡村聚落,都可依托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通过精准定位的赛事活动释放城市个性魅力,将赛场喝彩声转化为游客对城市的深度认同。让观众因一场赛事而停留,深度体验城市文化,实现从"观赛"到"旅居"的消费升级,正是"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核心价值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3版)
[ 责编:任子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