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来袭!航空电池能量密度突破极限,正力新能适航认证开启千亿市场狂潮
界面新闻记者 | 玥涵
注意了!你想象过电动飞机能飞多远吗?“车规级电池的能量密度天花板,恰恰是航空级电池的技术起跑线。”
最新消息,正力新能(03677.HK)研发的航空动力电池系统,成功配套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下称零重力)旗下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认证并启动批量交付。正力新能总裁陈继程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定位了航空电池的技术高度。
陈继程犀利指出,当前车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最高已达300 Wh/kg,可支撑1000公里续航,完全满足地面需求;但对于航空场景,320 Wh/kg仅是入门门槛。
航空领域对电池性能有着极致追求:飞行器克服重力需消耗巨大能量,能量密度直接决定负载效率——密度低则重量大,能耗飙升。航空电池必须在轻量化前提下实现能量最大化。
行业共识显示,400 Wh/kg是航空电池规模化商用的关键临界点,这一指标约为车用电池两倍,将为电动航空器商业化运营提供核心动力。
政策东风已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于2023年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要求,加快新能源航空动力技术攻关,推动400 Wh/kg级航空锂电池量产,并完成500 Wh/kg级产品应用验证。
但现状严峻,国内航空电池能量密度与400 Wh/kg目标仍存显著差距。
在车用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白热化背景下,头部锂电企业正加速向航空动力领域拓展新赛道。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欣旺达(300207.SZ)、亿纬锂能(300014.SZ)、孚能科技(688567.SH)、中创新航(03931.HK)、正力新能、比克电池、力神电池、凌顶能源等十余家主流厂商均已布局航空电池研发。
但从披露参数看,多数企业的航空电池能量密度仍徘徊在300 Wh/kg区间。
成立于2019年的正力新能,核心业务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动力电池贡献超九成营收。
公司于2021年启动航空动力电池项目,2023年推出首款产品。正力新能首席产品官于哲勋透露,其航空电池已实现多构型适配,可满足固定翼、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等各类电动飞机需求。
倾转旋翼机被业内公认为最具潜力电动飞机构型,融合固定翼与直升机优势,既能垂直起降悬停,又具备高速巡航能力。
由于垂直起降特性,倾转旋翼机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更严苛挑战。
陈继程坦言,即便当前顶尖电池配置,也仅支持倾转旋翼机飞行20-40分钟,"航程受限,难以形成商业闭环"。
因此他预判,未来可能采用"电池+氢燃料"混合动力方案提升能量密度,该路径已进入行业研究阶段。
此次正力新能量产交付的第二代"三高一快"电芯,采用双重半固态技术,能量密度突破320 Wh/kg,支持电动飞机2.5小时续航及近300公里航程。
正力新能首席科学家江柯成表示,在低空经济亟需突破的关键期,与零重力合作的"纯电动+固定翼"方案,实现了技术可量产性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陈继程强调,航空电池除能量密度外,还需满足严苛安全、倍率放电和极速快充要求,这些核心指标构成"三高一快"技术体系。
谈及市场规模,江柯成客观说:"航空电池仍处产业培育期,我们更看重其未来产业带动效应和技术引领价值。"
他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布局着眼于技术品质提升和品牌形象塑造的战略价值。
"一旦商业闭环形成规模化突破,产业爆发速度将超预期。"陈继程对前景充满信心。
零重力联合创始人石红在交付仪式上预测,随着新能源航空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航空动力电池系统年需求量将达百亿级。零重力成立于2021年,总部合肥高新区,专注新能源航空器整机研发。
据《华夏时报》援引深圳汽航院院长张瑞锋预测,2025-2027年航空电池以无人机物流、观光为主,市场规模约50-80亿元;2028-2030年载人eVTOL商业化后,市场突破300亿元;2030年后"氢能-锂电"混合动力成熟,市场有望迈向千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