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踏入同济校园之时,正处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怎样理解并主动迎接AI带来的深刻变革,努力成为掌控智能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者,这正是你们在智能时代成长的第一课。”
9月14日上午,同济大学举办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以《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为题发表演讲,向新入学的学子们送上殷切期望。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图源:同济大学
AI的发展正在重新塑造创新的可能性,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机遇的时代,如何成为一名创新者呢?杨金龙和2025级新生分享了三点见解。
一是筑牢知识根基,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杨金龙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知识的关键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会提问、辨别分析、整合以及创造。打好知识基础,并非是要成为知识的储存器,而是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提高认知能力。希望同学们深入了解并运用AI,既能专注于专业领域,系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加深知识的深度;更要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的广度。同时,还要善于借助AI工具构建不断更新的知识图谱,努力成为能够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具备跨领域整合能力的π型人才。
二是参与“AI+”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在“人机共创”的新时代,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协同共存,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开辟了几乎无限的可能。但AI再强大,终究只是工具而非主体。杨金龙希望同学们在使用AI时始终保持批判思维,在AI带来高效和即时反馈的习惯中,要勇于去拥抱“慢思考”,更要主动参与到“AI+”科研实践和项目挑战中,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提出假设、设计路径、验证迭代的完整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智能时代的引领者,而不只是技术的跟随者。
三是培养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动力。身处智能时代的汹涌浪潮中,更需要冷静思考“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这一根本问题。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获得更深厚的力量和更崇高的意义。希望大家坚持科技向善,弘扬人文精神,坚守伦理底线,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希望大家深厚培养家国情怀、勇敢承担时代使命,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引领智能时代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以下是杨金龙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中学校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代表郑庆华书记,向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5344名本科及预科生、8805名研究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养育你们的家长、悉心教导你们的师长和关心支持你们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进入同济园的时候,正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智能转型,也成为了助力学习与创新的革命性力量。AI正在让“个性化学习”从理想变为现实,能够为我们量身定制学习路径,精准推荐学习资源,帮助我们大幅提高学习效率。AI也是强大的“研究助手”,它在处理复杂系统、发现隐藏规律、预测未来趋势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为破解科学难题、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AI还能成为“创新实践加速器”,帮助我们快速验证假设、迭代方案,将创意迅速转化为原型。这一切,都在重新定义创新的可能。
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机遇的时代,如何理解并主动拥抱AI带来的深刻变革,努力成为驾驭智能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者,正是你们在智能时代中成长的第一课。今天,我就围绕“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几点想法。
一是希望你们筑牢知识底座,夯实创新根基
创新从来不是没有根基的树木、没有源头的水流,它必须深深扎根在知识的沃土中。即使在知识触手可及的智能时代,这个道理依然成立,甚至更加关键。越是强大的工具,越需要深厚的内功来掌控。当然,和过去不同,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便捷获取,学习知识的核心不再是记忆,而是提问、辨析、整合和创造。打牢知识基础,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提升认知能力,最终让我们能够真正驾驭AI这个时代利器,迈向更具想象力的创新前沿。
同学们,选择同济,就是选择了数智未来。近年来,同济大学根据形势谋划、顺应趋势行动,在“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道路上大步前进。学校积极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不断推动专业课程与数智化深度融合,系统推进专业知识图谱建设。一批学科特色大模型相继推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日益丰富,AI应用创新平台不断升级。今年,学校更是面向2025级本科新生推出启迪书院,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培养能够引领工程智能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学校正在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将为同学们打牢厚实基础、迎接未来挑战提供强大支撑。
希望同学们借着同济AI的东风,深度拥抱AI,既能深耕专业,系统掌握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夯实知识的深度;更要主动打破学科边界,搭建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同时,还要善于利用AI工具构建迭代更新的知识图谱,努力成为能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具有跨领域整合能力的π型人才。
二是希望你们投身“AI+”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在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的创新模式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进入了“人机共创”的新纪元。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协同共生,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开辟出近乎无限的可能。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可控核聚变设计,从新材料的智能发现到太空碎片的精准追踪,从早期宇宙引力波信号的解析到黎曼猜想证明,AI正在众多科学前沿地带释放其变革性能量,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同济学子已经走在了创新浪潮的前头。汽车学院学生张昊博用人工智能助力传统农业机械的绿色智慧改造,主持研发多款适应全地形的智能农机,帮助小农户实现智慧种植,推动农业绿色智慧转型,去年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医学院孙维言等同学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医疗技术领域,发明了肺部穿刺智能导航装置,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获得多项国家级赛事的奖项,也获得了发明专利的授权。
在今年5月20日建校118周年纪念日当天,学校聚焦“工程智能”,系统布局成立五大研究院,结合近年来学校在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持续探索,聚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些研究院的成立,将为全校学生全面提升驾驭AI的创新能力提供沃土和舞台。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再强大,终究是工具而非主体。希望同学们在使用AI时始终保持批判意识,主动追问其生成结果背后的数据偏差、逻辑漏洞与价值立场,养成审慎判断、独立求真的思维习惯。在AI带来高效与即时反馈的惯性中,更要勇于拥抱“慢思考”,坚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养成“思想上艰苦奋斗”的作风,滋养原创的想象力与洞察力。同时,主动投身于“AI+”科研实践与项目挑战,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提出假设、设计路径、验证迭代的完整创新能力。惟其如此,你们才能真正成为智能时代的引领者,而不只是技术的追随者。
三是希望你们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动能
回望同济大学118年的办学历程,“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抗战时期,同济人告别上海吴淞校园,一路辗转多个省份,以万里跋涉践行科教救国的信念,在烽火连天中走出一条文化不断、弦歌不辍的壮丽长征。虽然屡次经历迁校的艰难、颠沛流离的辛苦,同济始终没有忘记“教育兴邦”的重任,“工以强兵,医以援战,发展教育,培育栋梁,服务社会,强健祖国”,为抗战胜利挺起了一道不屈的精神脊梁。新中国成立后,同济人又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国家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中。从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桥南浦大桥,到被誉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从我国首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到全球最快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从中国海区首个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航次,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一次次技术突破、一场场科学远征中,处处都有同济人挺身而出担当责任、立志报国的身影。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置身智能时代的澎湃洪流,我们更需冷静思考“为何创新”“为谁创新”这一根本命题。唯有如此,创新才能获得更为深厚的力量、更为崇高的意义。希望你们坚持科技向善,弘扬人文精神,坚守伦理底线,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希望你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引领智能时代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同学们,智能时代的崭新画卷正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充满了无限可能,也包含着深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站在同济这个新的起点,你们不仅是知识的求索者,更将成为未来的塑造者。作为新同济人,希望你们传承同济精神,以“同济天下”的胸怀,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成为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卓越创新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你们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