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阅读价值何在?沪上文化名家共话读书之道与好书标准

mysmile 1 0

在信息爆炸与算法推荐主导注意力的当下,传统阅读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注解。9月13日下午,著名出版人、作家傅月庵携其全新力作《闭门读书》,于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举办读者见面会。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陈子善、旅日作家李长声、作家陆灏三位文化界名家共同参与,围绕数字时代的读书之道与深厚文化情怀展开深度对话,引发广泛关注。

《闭门读书》揭示阅读心境 名家共探好书标准

傅月庵在分享中表示,《闭门读书》不仅是其个人二十年来阅读经验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代图书文化精神的一次系统梳理。作为其创作生涯的第四部作品,该书延续了作者对阅读本质与出版生态的深刻思考,兼具文学评论的精准洞察力与出版人的专业视角。

全书巧妙借鉴明代高启《寻胡隐君》中"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四句诗作为辑名,生动隐喻了阅读过程中的不同心境。其中,第一部分"渡水复渡水"以五十余篇"书人絮语"笔记短文串联,行文流畅一气呵成;第二部分"看花还看花"与第三部分"春风江上路"聚焦十多位中外作家、画家,深度评介逾二十部经典文学作品,全书提及推荐书目更不下百种,堪称闭门阅读的理想书单;第四部分"不觉到君家"则通过书店记忆、书缘故事、书事杂谈等内容,编织出阅读世界的精彩"过眼风景"。

围绕"如何定义一本好书"这一核心议题,四位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傅月庵提出"好书三面向"理论:首先,书籍作为知识载体,应能帮助读者看见"多元世界";其次,作为艺术载体,书籍的装帧设计、版式布局需兼顾美学价值与阅读舒适度;最后,作为交流载体,书籍价值的实现终究需要与读者建立"阅读缘分"。"12岁时琼瑶小说伴我度过青春期迷茫,虽然现在不再阅读,但不能否定它曾是我的'好书'。《红楼梦》虽为公认经典,我却六次尝试阅读仍未竟篇,这正是阅读缘分的差异。"他强调,好书的价值判断不应取决于作者身份地位,而在于能否在读者特定人生阶段产生积极影响或深刻启发。

李长声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对读者有用的书就是好书","读书的'用'可以是获取知识,也可以是收获精神愉悦"。他坦言自己虽较少阅读小说,却对随笔类作品情有独钟,"阅读随笔能为我的写作提供灵感,这就是它对我的独特价值"。同时,他针对"畅销书垄断市场"现象提出警示,认为过度追捧畅销书可能限制读者的阅读视野,呼吁关注更多元化的阅读选择。

陆灏则指出,尽管个人对好书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仍需建立基本判断标准:"宣扬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书籍值得一读,而传播狭隘仇恨等负面内容的则应坚决摒弃。"他认同"有用之书"的价值,同时强调"无用之用"的阅读体验——当一本书能让人沉浸其中,隔绝外界喧嚣,在阅读中获得内心平静,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陈子善结合参与"十大好书"评选的经历,强调好书评价的主观性:"每次评选都没有作品能获得全票,说明不同读者对好书的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他认为,真正的好书应当"拓展认知边界",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谈及个人阅读体验,他笑称虽然村上春树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但自己更偏爱其随笔中关于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论述,"即便不完全认同其观点,依然能从中获得启发并引发思考"。

读书的"无用之用":在喧嚣时代安住内心

"读书看似'无用',实则'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当讨论聚焦"数字时代阅读的意义"时,四位嘉宾一致强调阅读的非功利性价值。傅月庵分享了个人经历:12岁时阅读的琼瑶小说虽非经典,却帮助他度过了人生迷茫期,其中一句话甚至让他在13岁国中课业压力下放弃了轻生念头。"读书的价值未必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阅读能让人在喧嚣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学会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针对当下盛行的"读书无用论",李长声认为阅读的"乐趣之用"最为珍贵:"读一辈子书,或许没有哪本书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会在某个关键时刻让人豁然开朗。对我而言,读几本好书、写一篇千字随笔,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

陈子善则强调阅读对认知世界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了解前人智慧与同辈观点,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复杂世界。即便无法改变现实,也能保持适当距离——在黄昏时分关掉手机、闭门读书,正是与喧嚣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

对于"互联网时代读书人数减少"的担忧,陆灏表示无需过度焦虑:"历史上读书本就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如今读书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历史最高。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会因互联网而放弃阅读;相反,互联网还通过电子阅读、直播荐书等新形式,拓展了阅读的边界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