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改编引争议:情色化改编是否背离经典文学内核?| 文化周报

mysmile 3 0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齐婵 记者 张友发

界面新闻编辑 | 张友发

“文化周报”持续为您梳理近期全球文化艺术领域热点事件。本周重点关注威尼斯电影节对加沙人道危机的艺术呈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禁书令的政策调整、经典名著《呼啸山庄》改编电影引发的创作争议,以及国际非虚构文学大奖巴美列·捷福奖入围名单揭晓。

01 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聚焦加沙儿童悲剧

9月3日,突尼斯导演考赛尔·本·哈尼耶执导的《欣德·拉贾布之声》在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影片以23分钟起立鼓掌的影展纪录引发国际关注,并最终斩获最佳导演银狮奖。这部被《银幕》杂志评为"本届最具冲击力的竞赛作品",通过纪实手法还原了2024年加沙战争中的真实惨案。

影片聚焦5岁巴勒斯坦女孩欣德·拉贾布的最后时刻:在加沙北部空袭中,她被困于炸毁的汽车残骸内,四周是亲属遗体。作为唯一幸存者,女孩通过手机向红新月会求救,录音记录下她与救援人员的绝望对话,最终连同医护人员遭以军炮火击中。截至目前,以色列军方未就此次事件启动正式调查程序。

导演哈尼耶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欣德的声音超越了个人悲剧,这是整个加沙发出的求救信号。"影片采用真实通话录音与救援队员视角双线叙事,演员萨贾·基拉尼表示:"这个角色承载着19000名加沙遇难儿童的集体记忆。"女孩母亲维萨姆·滨田则通过影片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战争对儿童的摧残。

《欣德·拉贾布之声》威尼斯首映现场
《欣德·拉贾布之声》海报(图源:豆瓣)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呈现鲜明的现实关怀倾向,除加沙议题外,竞赛单元作品《炸裂白宫》探讨核扩散危机,寓言式电影《拯救地球》聚焦气候灾难,社会写实作品《无可奈何》则直击青年就业困境。哈尼耶在领奖时指出:"电影虽无法改变历史,但能让真相穿越国界。"

影片引发的文化抵制争议持续发酵,3900余名国际电影人签署联名信,承诺抵制"参与种族隔离政策"的以色列电影机构。该倡议援引1987年反对南非种族隔离的文化运动先例,强调"艺术创作不应为暴行背书"。

《欣德·拉贾布之声》拍摄现场
《欣德·拉贾布之声》剧照(图源:豆瓣)

以色列文化界对此强烈反弹,编剧协会主席纳达夫·本·西蒙发表声明称:"将艺术家与政府政策捆绑是文化专制",以色列纪录片论坛联合200余名创作者发表公开信,强调"通过电影促进巴以对话"的创作初衷。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亚历山大·佩恩则表示:"我们尊重艺术表达的多元性,但评选标准始终基于作品的艺术价值。"

随着影片在全球艺术院线陆续展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将其作为加沙局势的影像证据纳入调查,这种"电影介入现实"的创作模式,正重新定义着艺术与政治的边界关系。

02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禁书令引发文学界抗议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近期实施的校园图书审查政策持续引发争议,该省教育部门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由,要求学校图书馆下架包含"性描写内容"的书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等经典作品赫然在列。针对这一政策,阿特伍德创作讽刺短篇予以回应,引发国际文坛声援。

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创作声明中,阿特伍德表示:"当教育者开始害怕书籍,我们的孩子才真正陷入危险。"她创作的微型小说《模范公民》,以反乌托邦笔法塑造了"从不讨论身体机能、没有青春期烦恼"的完美青少年形象,暗讽审查政策对人性教育的扭曲。该文本24小时内被全球300余家媒体转载,成为文学界反抗审查的标志性作品。

阿尔伯塔省省长丹妮尔·史密斯在9月政策说明会上强调:"我们并非禁书,而是规范不适宜未成年人的色情内容。"根据该省《教育环境安全法案》修正案,"露骨内容"被定义为"任何涉及性行为的具象描述",覆盖K-12教育阶段所有馆藏资源。埃德蒙顿学区已完成首批203本图书的清理工作,其中包括《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文学经典。

阿特伍德作品封面合集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陈小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7

在舆论压力下,省政府于9月2日宣布暂停执行图书下架令,教育部长德米特里奥斯·尼古拉德斯解释:"需要更精准的标准区分艺术表达与低俗内容。"修订后的政策将限制范围缩小至"视觉色情材料",允许保留文字性描写的经典作品,并将执行期限延至2026年1月。

这一调整仍未平息争议。"父母权利联盟"发起人坦尼娅·高批评政策"向自由主义妥协",而反对党教育事务发言人阿曼达·查普曼指出:"政府用三个月时间制造问题,再用修改政策来假装解决问题。"加拿大图书馆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该省已有12个学区因执行争议拒绝配合图书审查,形成政策落地的现实阻力。

03 《呼啸山庄》改编电影惹争议:经典重构还是商业解构?

奥斯卡提名导演埃默拉尔德·芬内尔执导的《呼啸山庄》日前发布先导预告片,这部由玛格特·罗比、雅各布·艾洛蒂主演的经典改编作品,因创作风格与原著差异引发文学界激烈讨论。影片已定档2026年情人节档期,提前开启的营销宣传已触发#SaveWutheringHeights(拯救呼啸山庄)等抗议标签。

从已公布的90秒预告看,芬内尔延续了《前程似锦的女孩》的暗黑美学,片中大量出现暴雨中的激情戏、哥特式暴力场景,被《好莱坞报道者》形容为"将维多利亚时代的压抑转化为视觉冲击"。参与内部试映的影评人指出,影片采用"惊悚片叙事框架",将原著的阶级矛盾简化为"病态爱情故事",背离了艾米丽·勃朗特建构的人性复杂性。

选角争议尤为突出。原著中希斯克利夫"黑皮肤吉普赛人"的种族特征被刻意淡化,澳大利亚白人演员雅各布·艾洛蒂的诠释引发"洗白经典角色"的批评。选角导演卡梅尔·科克伦在访谈中辩解:"文学形象应允许当代诠释",这一言论遭勃朗特研究学会公开反驳:"希斯克利夫的边缘身份是理解阶级压迫的关键,改编不应抹除文本的社会批判内核。"

《呼啸山庄》电影海报
《呼啸山庄》海报(图源:豆瓣)

伦敦大学学院文学教授Katie Rosseinsky在《卫报》专栏撰文指出:"芬内尔将哥特文学降维成情色奇观,用视觉刺激取代了原著的哲学深度。"她特别强调,原著中"我就是希斯克利夫"的经典独白被改编为暴力性爱场景,这种创作选择"消解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力量"。社交媒体平台上,读者发起"重读原著"活动,带动企鹅经典版《呼啸山庄》销量激增300%。

面对争议,制片方华纳兄弟发表声明称:"改编电影始终是创作者与经典的对话,而非复刻。"这种商业类型片对文学经典的重构尝试,正引发文化界对"经典现代化"边界的重新审视。

04 巴美列·捷福奖入围名单公布 李翊云回忆录成焦点

2025年度巴美列·捷福奖(Baillie Gifford Prize)长名单于近日揭晓,这项英国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文学大奖,今年收到来自54个国家的387部参评作品,最终12部作品入围,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回忆录《自然万物只是生长》成为热门候选。

评委会主席、历史学家西蒙·米伦在发布会上表示:"本届入围作品展现了非虚构写作的多元可能性,从个人创伤到历史重构,创作者用文学语言回应着时代命题。"该奖项创立于1999年,奖金5万英镑,历年获奖者包括 Svetlana Alexievich、罗翔等国际知名作家。

李翊云的回忆录以两个儿子相继自杀的家庭悲剧为核心,通过植物学观察笔记与哲学思考的交织叙事,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永恒命题。评委会评语称其"以科学家的精确与诗人的敏感,构建了个人苦难的史诗性书写"。这部作品已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力量的哀悼文学",版权已售至32个国家和地区。

往届获奖者芭芭拉·德米克凭借《竹林女儿》再度入围,该书通过一对中国双胞胎姐妹的分离故事,揭示人口政策对家庭结构的长远影响。澳大利亚作家海伦·加纳的《如何结束一个故事:日记集1987-2024》则以四十年私人日记为素材,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入围作品还包括二战匈牙利难民口述史、亚马逊雨林原住民生态智慧研究等多元题材。

巴美列·捷福奖入围作品封面墙
2025入围作品(图源:Baillie Gifford Prize官网)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奖项的赞助争议持续发酵。环保组织"无化石书籍"发起联名抗议,要求主办方终止与投资化石能源的巴美列·捷福公司合作,已有爱丁堡国际书展等9个文化机构宣布暂停合作。奖项组委会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正与赞助方协商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推动出版业绿色转型。"

短名单将于10月公布,最终获奖结果定于11月19日在伦敦市政厅揭晓。作为全球非虚构写作的风向标,本届入围作品预示着"个人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书写的个人化"正在成为非虚构文学的重要创作趋势。

参考材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sep/03/the-voice-of-hind-rajab-gets-23-minute-ovation-at-venice-film-festival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sep/06/jim-jarmuschs-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starring-cate-blanchett-surprise-winner-of-venice-golden-li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sep/05/humanity-facing-reckoning-venice-film-festival-glamour-politics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sep/08/film-pledge-israeli-institutions-palestinians

"https://www.theuardian.com/ilm/2025/sep/09/israeli-ilm-industry-calls-boycott-plede-deeply-troubli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5/sep/04/yiyun-li-and-barbara-demick-among-writers-longlisted-for-baillie-gifford-prize

https://www.thebookseller.com/news/baillie-gifford-prize-2025-longlist-revealed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sep/02/margaret-atwood-alberta-canada-book-b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sep/03/canada-alberta-book-ban-pause

https://www.nytimes.com/2025/09/02/world/canada/alberta-canada-edmonton-school-book-ban.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sep/03/wuthering-heights-trailer-jacob-elordi-margot-robbie

https://lithub.com/watch-the-very-horny-deranged-trailer-for-wuthering-heights/

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wuthering-heights-emerald-fennell-emily-bronte-b282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