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农贸市场,硬折扣超市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长期稳定低价;对比传统商超,其极简运营模式结合数字化选品能力,实现了商品精准匹配与购物效率提升。"

在即时零售战局持续升温之际,互联网巨头正悄然将战场延伸至社区实体零售领域。
9月10日,阿里系高德地图全新上线"扫街榜"生活服务功能,单日用户访问量突破4000万,直接冲击美团大众点评的本地生活信息入口地位。
这场"到店经济"争夺战背后,隐藏着更深远的战略布局——电商巨头开始亲自下场布局实体折扣业态。
8月中旬,京东在河北涿州开设首家"京东折扣超市"试点店,29日又在创始人刘强东的家乡宿迁集中开出4家门店,形成区域连锁效应。

京东折扣超市持续优惠顾客盈门
同期,阿里将社区商业品牌"盒马NB"升级为"超盒算NB"(NB即Neighbor Business邻里商业),在江浙沪10城同步开出17家新店,完成区域市场快速渗透。
美团则选择在阿里总部所在地杭州,开设自营折扣品牌"快乐猴"全国首店,展现正面竞争姿态。
尽管品牌定位各有侧重,但三大巨头的新开门店均突出"源头直采""每日低价"和"直营管控"三大核心卖点,市场反响热烈。据第三方监测,京东涿州首店开业两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占当地主城区常住人口比例近六分之一;美团快乐猴杭州店生鲜区出现"每15分钟补货"的抢购场景。

美团旗下折扣超市 " 快乐猴 " 全国首店
商业分析人士指出,此类新型门店实质是硬折扣模式的本土化创新。区别于传统商超的短期促销,硬折扣模式强调通过供应链重构实现"长期低价不低质"。
在经历外卖补贴战、社区团购战后,这场低调展开的折扣超市军备竞赛,正重塑零售业竞争格局。
硬折扣店,为何火爆?
带着市场疑问,记者实地探访美团杭州首店及周边商业环境,观察到以下行业新特征:
门店呈现鲜明的极简主义风格,1000平米左右的购物空间采用工业化装修,货架布局紧凑实用。电子屏实时公示蔬果农残检测报告,"9.9元专区""会员折扣"等价格标识直接醒目,强化性价比认知。
商品组合策略清晰,入口处设置高频消费的生鲜区,通过"15分钟动态补货"维持商品新鲜度与购物紧迫感,形成天然引流效应。向内延伸则为零食、日用品等标品区,自营商品占比显著提升,通过减少品牌溢价实现利润平衡。自助结账设备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

图源:小红书
对比周边传统农贸市场,新型折扣超市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消费者反馈显示,同类生鲜商品价格较市场价低15%-20%,家庭日常采购成本平均降低30%-50%。有顾客评价此类门店"如同社区化的批发市场",核心价值在于"以最低时间和金钱成本完成生活必需品采购"。
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互联网企业构建的数字化降本体系。通过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硬折扣店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最短链路,以"工厂直供+精选SKU+智能物流"组合拳重构零售价值分配。
采购环节采用F2C(Factory to Consumer)模式,生鲜品类对接产地直采,包装商品发展自有品牌,如"超盒算NB"自有商品占比已达60%,有效消除中间渠道加价。

杭州盒马供应链中心
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高频刚需商品,规模化采购形成成本优势,单品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门店运营环节采用周转筐直陈列、去装饰化设计,将装修和维护成本压缩30%以上。
社区化选址策略精准触达价格敏感型家庭客群,高周转率确保生鲜商品新鲜度,形成"低价引流-高频复购-快速周转-成本优化"的商业闭环。
旧瓶如何装新酒?
硬折扣模式在欧美市场已发展成熟,德国ALDI、Lidl等品牌通过极致效率占据可观市场份额。2019年ALDI进入上海时曾引发排队抢购,但未能实现持续增长,折射出外资品牌本土化适配的挑战。

上海 ALDI 超市内众多顾客正购物
外资品牌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
◎ 消费习惯差异:中国家庭倾向"小批量高频次"采购,与欧美"周末囤货"模式形成对比。城市人口密度差异也导致选址策略失效,社区商业中心的高租金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品牌认知错位:海外硬折扣店主打"穷人超市"定位,而ALDI进入中国后试图走精致路线,既未能打动价格敏感客群,又难以吸引追求品质的中高端消费者。自有品牌占比过高(90%)与本土强势品牌竞争时处于劣势。
运营效率不足:一线城市高昂的运营成本叠加供应链本地化不足,导致外资品牌难以复制本土成本优势。行业数据显示,硬折扣业态平均利润率仅1.5%-5%,ALDI在华部分区域利润率甚至低于3%,难以支撑规模化扩张。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山姆、Costco等会员制仓储店,通过聚焦中高端客群、郊区选址、大包装销售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与社区硬折扣店形成错位竞争。

山姆会员店顾客驱车进行囤货
国内传统商超如永辉虽布局社区市场,但采用"大而全"SKU策略,依赖渠道费用盈利,与硬折扣店的"商品为王"模式存在本质区别。
互联网巨头选择此时入局,正是基于消费趋势变化与技术赋能成熟的双重机遇。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报告显示,"性价比"已成为消费决策首要因素,"理性消费""质价比"理念普及,消费市场呈现明显K型分化特征。硬折扣模式精准匹配了大众对基础消费品"优质低价"的核心诉求。
◎ 数字化能力重构零售效率:大数据分析实现区域化选品,AI预测系统降低库存损耗,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周转效率。这些技术优势形成对传统商超的降维打击。
更关键的是,硬折扣店可作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通过"店仓一体"模式提升3公里内配送效率,与外卖业务形成战略协同。

盒马的配送员 图源:网络
吸取外资品牌经验,本土玩家推出更适应中国市场的小店模型,聚焦核心品类,控制运营成本,以极致性价比应对消费分级趋势。
行业报告显示,中国硬折扣店渗透率仅8%,远低于德国42%、日本31%的水平,市场潜力巨大。目前除国际品牌外,鸣鸣很忙等零食折扣品牌及区域商超也在积极布局,但全国性领导品牌尚未形成。
这片蓝海市场的开拓,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本土化运营、差异化竞争中找到平衡点。
又是这三家
随着区域试点逐步成熟,巨头们加速全国扩张的态势已然显现。美团、京东、阿里(盒马)基于各自优势,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
京东依托自营采销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门店面积与SKU数量领先行业,试点阶段选择下沉市场核心商圈,试图复制电商时代的供应链优势,与七鲜等现有业态形成互补。

京东物流智能物流枢纽
但其"大店模式"面临更高的租金与运营成本压力,需要持续客流支撑;而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盈利模型考验更大。
盒马凭借生鲜运营经验和高比例自有品牌构建差异化优势,叠加阿里生态流量支持与饿了么配送网络,门店扩张速度领先。"超盒算NB"已布局300家门店,但需解决与盒马鲜生的内部竞争问题,在快速扩张中保持品控稳定。
美团依托即时配送网络和地推团队优势,在门店选址与社区渗透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但作为线下零售新入局者,其在生鲜损耗控制、供应链深度等方面仍需时间积累。

美团的地推站点 图源:网络
尽管路径不同,三巨头共同面临低利润率下的盈利挑战。单店模型跑通后,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在所难免,构建独特竞争优势与品牌认知成为破局关键。
总体而言,硬折扣模式是互联网巨头整合资本、数据与供应链优势,以效率革命切入民生消费领域的战略选择——相比农贸市场,它能提供更稳定的低价;与传统商超相比,它极简直接的风格叠加数字化能力,让货品匹配更精准、购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