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定义及范围详解: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行业标准

mysmile 1 0

近期,预制菜成为消费者热议的焦点话题。究竟何为预制菜?其具体涵盖哪些品类?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已于去年发布专项通知,对预制菜的科学定义、范畴边界及监管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权威定义:预制菜的核心特征解析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文件中清晰界定: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可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不使用防腐剂**,经搅拌、腌制、蒸煮等工业化预加工制成,搭配或不搭配调料包,需在特定贮存运输条件下销售,且必须**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制品。

明确排除:这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产品属性划分: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初级处理的净菜类产品,属于食用农产品管理范畴,不纳入预制菜。

速冻水饺、方便面、盒饭、馒头、面包、汉堡等**主食类产品**,以及肉夹馍、比萨、三明治等即食餐食,均不属于预制菜。

值得注意的是,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制并配送至门店的净菜、半成品及成品菜肴,需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标准,但此类产品**不归类为预制菜**。

从食用方式界定:

定义中强调的"加热"特指对预加工熟制产品的复热过程,"熟制"则指需通过炒、炸等方式完成最终烹饪的预加工半成品。

即食食品(如开袋即食的卤味)、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沙拉等**无需加热/熟制的食品**,均不在预制菜范围内。

监管升级:多维度保障预制菜质量安全

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落实《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

生产许可管理收紧:通过修订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各地监管部门将结合原料特性与生产工艺实施分类许可,强化现场核查力度。

监督检查全面覆盖:重点排查原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常态化开展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餐饮端使用规范:《通知》特别强调,需在餐饮服务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此要求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商品信息披露的规定。

焦点解读:为何明确禁止添加防腐剂?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政策解读中指出,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的规定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

契合消费认知:作为菜肴类产品,消费者日常烹饪中通常不使用防腐剂,政策规定与公众饮食习惯保持一致。

技术可行性支撑:通过冷冻冷藏、高温杀菌等工艺可实现产品保鲜,符合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的行业共识,无需依赖防腐剂延长保质期。

风险管控需要:倒逼企业强化全链条温控管理,不同品类预制菜需严格执行相应冷冻(-18℃以下)、冷藏(0-4℃)等贮存条件,通过环境控制保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