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集市遇上现代流量:沙溪古镇如何破解文旅转型之谜?

mysmile 4 0

千年古集市遇上现代流量:沙溪古镇如何破解文旅转型之谜?

你是否想象过,一个曾经被世界遗忘的茶马古道古集市,会因为一部电视剧而迎来"泼天的流量"?就在最近,这个位于云南大理的沙溪古镇,正以其独特的探索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暑期,沙溪古镇迎来了旅游高峰。数据显示,2024年这里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2.98亿元。仅2025年春节8天假期,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4亿元。而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守住传统"与"接住流量"的精彩平衡术。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区交界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这里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聚居镇,下辖的14个村委会中有10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沙溪的历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唐朝时期,随着文成公主入藏推动饮茶习惯传入西藏,滇藏茶马古道兴起,沙溪作为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沙溪古镇古戏台及四方街区域 图源:澎湃新闻)

守得住:修旧如旧的古镇保护智慧

沙溪的复兴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发现。1999年,瑞士联邦理工大学雅克·费纳博士受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委托,寻找茶马古道相关遗址时,偶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沙溪古建筑。2001年,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次年启动了"沙溪复兴工程"。

与许多古镇生硬的"仿古气息"或商业化改造不同,沙溪复兴工程坚持"修旧如旧"的理念。沙溪镇文化站站长杨惠铭告诉调研团队:"就连石板路上的石块也要原封不动。"当初基建改造时,施工人员把电线埋在路下后,又把石头按原位置一块块摆放回去。

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古寨门幽雅如故,静美依旧。古镇东寨门外,昔日见证无数马帮商队的玉津桥,如今历史驼铃声变成了游客的嬉笑声。

(沙溪古镇玉津桥 图源:澎湃新闻)

接得住:旅居经济留住远方客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让沙溪古镇意外"出圈"。剧中的玉津桥、欧阳大院、古戏台、"阿瑞奶奶的店"等场景,并非刻意搭建,它们本就是沙溪的一隅。这些场景成了沙溪旅居经济最好的广告。

美国《国家地理》将沙溪评选为"一生必去的五十个地方",这也吸引了众多境外游客。漫步古镇小巷,不乏外国游客和旅居沙溪或在沙溪开店的外国友人。一位比利时游客表示,这个古镇非常安静、原始,符合他们的预期。

沙溪探索出主客共住"共享+旅居"、房屋租赁"出租+旅居"、改造经营"筑巢+旅居"、深入互动"体验+旅居"等多元化旅居模式。今年以来全镇10天以上短期旅居客人已达3万余人次,长期旅居207人,来自全国23个省市。

(沙溪古镇田园风光 图源:澎湃新闻)

活起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沙溪通过盘活文化资源、举办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文化体验。北龙村的老粮仓改造成了先锋书店,有着百年历史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变成了木雕体验馆。每年的"二月八"节、火把节,都吸引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篝火晚会、传统赛歌、民俗音乐演奏等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走南闯北的马帮后人杨四云返乡办起马帮文化体验馆,向游客讲解茶马古道历史;石宝山歌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伍发通过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白族老人闲暇时做的手工刺绣成为游客购买的畅销品。这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轻开发、深体验"的文旅融合之路。

挑战与未来:可持续的文旅之路

沙溪的爆火也考验着当地的接待能力。镇政府负责接待的人员坦言:"游客增量确实远超出我们的规划预期。"古镇内路段错综复杂,不少街道、店铺无法在导航APP上找到,影响游客体验感。2016年绘制的旅游路线图已许久未更新,停车场也无法满足需求。

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团队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过度商业化迹象,如过多的旅拍店和有些突兀的调香坊。团队成员们不禁担忧:沙溪古镇是否会变成下一个同质化的网红古镇?

针对这个问题,沙溪镇答复:"目前正在管控业态发展,针对古镇商铺发展情况拟列出准入清单,研究准入机制,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的情况。"近年来,大理州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民宿准入条例》也正在编纂中。

沙溪古镇正在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更注重守护好这份"慢生活"的本质。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来沙溪旅居,正是对这种发展理念的认可。当暮色浸染古戏台的飞檐,四方街的灯火次第亮起,照见的不仅是千年古镇的璀璨过去,更是传统村落走向未来的康庄之路。

特约记者:玥涵

编辑: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