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历经四个月的管理层空缺后, 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光大保德信") 正式迎来新任总经理。
9月4日,光大保德信发布公告宣布,聘任高瑞东担任公司总经理。原代理总经理贺敬东不再履行代职职责,将继续担任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运营总监及首席信息官职务。
公开履历显示,高瑞东拥有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20年12月加入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及机构业务总部总经理。加盟光大证券前,其职业生涯还曾涉及中泰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多家头部券商。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信息显示,8月20日高瑞东的执业机构已由光大证券变更为光大保德信基金,完成监管备案程序。
界面新闻通过任职资格梳理发现,高瑞东成为光大保德信基金成立以来首位具备"光大系"背景的总经理。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光大证券与美国保德信投资管理公司合资组建。从历史任职情况看,公司董事长始终由光大证券委派,符合基金行业大股东委派董事长的惯例。
而总经理职位在公司创立初期由外方股东保德信集团派驻高管执掌。界面新闻注意到,光大保德信前两任总经理均具有保德信集团任职背景,显示外方股东早期深度参与公司运营管理。
据此前媒体报道,由于外方委派高管在本土化管理中出现适应性问题,中方股东提出启用本土管理人才的需求。2013年陶耿出任总经理后,公司开启市场化招聘模式,后续几任总经理均来自行业公开招聘,与双方股东体系无直接关联。
接近光大保德信的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尽管外方股东近年逐步退出日常管理,但在2022年之前仍参与投研决策环节。直至中方股东自身经营调整后,外方对公司的参与度才进一步降低。
从近期人事布局可见,光大证券对合资基金公司的战略掌控持续强化。除高瑞东外,此前代理总经理贺敬东、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总监龚俊涛等核心管理岗位均由光大证券体系人员担任,此次总经理任命标志着股东方人才输出战略的进一步落地。
履新后的高瑞东将面临资产管理规模下滑与核心人才流失的双重挑战。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光大保德信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已不足800亿元。
Wind数据显示,自2020年7月刘翔担任总经理期间至其离任的四年间,公司公募规模呈现持续萎缩态势。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从峰值73.96亿元降至37.17亿元,混合型基金从245.77亿元缩水至59.75亿元。期间多位权益投资老将相继离职,叠加公司业务重心偏向固定收益领域,导致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凸显。
如何重构投研团队、优化业务布局,将宏观研究经验转化为管理效能,成为考验新任总经理战略能力的关键命题。
界面新闻统计显示,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变动呈现加速趋势。下半年以来已有12家基金公司发生董事长变更,3家完成总经理调整。仅8月30日当天,兴银基金、工银瑞信、诺德基金就密集发布高管任免公告:黄德良接任兴银基金董事长,工银瑞信总经理高翀离任由董事长赵桂才代职,诺德基金原董事长潘福祥退休后由股东方代表郑成武接任。
更早之前的8月23日,信达澳亚基金与华宝基金亦同步公告董事长变动。其中信达澳亚基金祝瑞敏卸任后由股东方委派代表商健代理董事长职责;华宝基金原董事长黄孔威退休,宝信软件前董事长夏雪松接棒管理。
综合来看,今年基金公司核心高管变动主要集中在到龄退休、股东战略调整、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行业人事更迭背后折射出多重结构性变化:一方面资深管理层进入退休周期,年轻管理力量加速崛起;另一方面股东方战略调整推动管理层换防,跨金融领域人才引入为行业带来新思路。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分析,基金公司战略转型需求与行业补短板压力共同推高高管流动性。在行业深化改革背景下,随着竞争升级、股东战略调整加速及创新业务拓展,对高管团队的复合能力要求持续提升,预计未来行业人才流动将保持活跃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