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预制菜的消费争议持续升温,将这一新兴行业长期存在的信任痛点清晰呈现在公众面前。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安全品质、营养成分及实际价值的担忧,根源在于行业信息披露不充分、标准体系不统一以及监管执行尺度差异等问题。要重塑市场信心,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全流程的透明化监管与标准化建设。
预制菜本身并非消费陷阱。作为现代餐饮工业化的产物,预制菜在推动中餐标准化、提升餐饮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消费者真正反感的,并非商业模式的创新尝试,而是在消费过程中知情权被忽视、自主选择权被剥夺的情况。当前市场中,部分餐饮企业刻意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以"现做现炒"为营销噱头售卖预制产品,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危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已明确规定,预制菜产品不得违规添加防腐剂。然而,由于地方执行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部分地区对预制菜添加剂使用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行业仍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家现行分类标准,中央厨房加工制作的成品菜肴暂未纳入预制菜管理范畴。但在普通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中,凡是非即时制作的菜品均被默认为预制菜。商家基于现行标准做出的"非预制"解释,虽然在合规性上无可厚非,却未能真正满足消费者对传统烹饪方式所带来的"锅气"体验的情感需求。
破解预制菜行业信任困局,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形成监管合力。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预制菜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执行体系,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从源头保障预制菜的质量安全。餐饮服务企业则需主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全面推行预制菜标识制度,确保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清晰了解菜品的制作方式。
唯有通过透明化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以统一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将品质保障置于成本控制之上,预制菜才能真正摆脱信任困境,成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安全便捷食品选择。这场行业变革需要企业坚守诚信经营底线,监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更需要消费者保持理性认知与监督。预制菜行业的信任重建虽任重道远,但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