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市场当前存在诸多乱象,部分商家利用花哨的营销话术与外观高度相似的仿冒产品,使消费者极易陷入"高价购假"的陷阱。央视记者通过深入调查,揭露了行业内存在的造假产业链。

"满油脂"营销话术背后的行业潜规则
低劣原料经化学处理变身高价沉香
沉香电商直播间内,"360度满油密"、"假一赔万"、"野生老料"等宣传语高频出现,主播多以油脂含量为核心卖点吸引消费者下单。

根据消费者举报线索,记者实地走访了东南地区某"中国沉香之乡"核心产区。夜幕降临后,当地"沉香夜市"异常活跃,数百商户聚集广场摆摊经营,各类沉香制品价格差异显著。

夜市商户介绍,摊位主打种植奇楠手串,基础款单价每克10-25元,而所谓"沉水级"产品报价跨度极大,从每克15元至300元不等,价差高达20倍。

亿达香业负责人解释,奇楠作为沉香中的高端品类,因形成条件严苛,其质地、含油量及香气均优于普通沉香,在文玩收藏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野生奇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受严格管控。目前市场流通的野生奇楠每克售价数千元至数十万元,稀缺性凸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3137—2019《沉香产品通用技术要求》明确规定沉香加工应遵循天然属性保留原则。

亿达香业负责人强调,沉香加工工艺核心在于"保留天然本真",过度处理会破坏其天然属性导致价值贬损。

"温氏奇楠工厂"负责人透露,奇楠等级判定主要依据油脂含量,"沉水级"为行业公认优质标准,同时尺寸与加工工艺也显著影响市场定价。

调查发现,同等级沉香制品中,大尺寸圆珠因耗材多价格最高,随形珠次之,片珠因使用边角料价格最低,导致夜市同类产品价差可达数十倍。

记者在加工现场看到,沉香手串原料品质差异悬殊,部分料子结油饱满呈乌黑油密状,另一些则色泽发白、质地疏松。

针对低品质原料,"温氏奇楠工厂"负责人承认会在打磨过程中添加奇楠精油,通过人工干预改善色泽与香气。东江湾沉香工艺品工厂则采用精油煮泡工艺进行品质优化,此类处理方式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3223—2020《沉香质量分级》明确禁止通过人工注油等方式改变沉香天然属性。

业内专家指出,精油泡煮、打磨注油等工艺本质上属于造假行为,目的是通过改变外观使劣质产品伪装成高端沉香获取暴利。

白木注膏造假全过程曝光
造假窝点分散经营躲避监管查处
记者调查发现,除表面处理工艺外,沉香市场还存在更为隐蔽的"科技货"造假链条。多位行业人士透露,这类经特殊工艺处理的假冒产品已形成完整产销网络。

当记者试图购买"科技货"时,多数商家表现出高度警惕,拒绝直接交易。

莆田某沉香门店负责人透露,受监管政策影响,"科技货"交易需通过熟人引荐并选择特定时段进行。

在业内人士协助下,记者进入"香之源"门店的隐蔽展厅。

展厅内陈列的"沉水级"手串均经压油注油处理,0.6厘米规格产品每克售价仅20元,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的200元/克,价差高达10倍。

商家声称此类产品"仅添加天然精油",但记者调查发现其销量远超正规沉香制品。随后在"熟人"带领下,记者又探访了凌氏香珠工艺厂的加工窝点。

该窝点位于居民楼二层,现场按规格分类堆放大量成品手串,配备称重设备随时进行交易,形成完整的地下产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