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复产计划引关注:新股东注资10亿能否助其涅槃重生?

mysmile 5 0

近日,威马汽车官方公众号对外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披露深圳翔飞汽车将作为新的投资人和股东,已着手接管威马旗下四家公司,并正积极推进威马EX5与E5车型在温州生产基地的复产事宜。

根据该白皮书内容,深圳翔飞计划投入10亿元资金,目标在今年9月实现EX5和E5车型的复产,确保年内产销达到1万台,并向2万台的更高目标发起冲击。从长远战略规划来看,公司预计在2028年重新启动IPO进程。针对供应商的历史欠款问题,深圳翔飞也已制定了相应的清偿方案。

威马汽车创立于2015年,凭借创始人沈晖曾任职于吉利、沃尔沃等知名车企的高管背景,品牌在创立初期便获得了市场的广泛瞩目。2018年,威马首款量产车型EX5正式下线,当年品牌交付量即在行业内位居第二。2019年,其销量更是一度与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新势力品牌不相上下,其中EX5车型还成功摘得当年新势力交付量冠军的桂冠。

然而,自2020年起,威马汽车负面新闻开始集中出现。车辆自燃事件以及两年后的“锁电门”事件(即用户发现车辆续航里程被人为限制),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打击,导致市场信任度急剧下滑。与此同时,威马汽车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充满波折,三次冲击IPO均以失败告终。

持续的“烧钱”模式未能扭转局面,最终致使威马汽车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并于2023年10月正式申请破产重整,留下了高达450亿元的债务。

复产后的威马汽车如何重新赢回消费市场的信任,已成为其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早在2022年10月,威马在北京地区的门店已有超过七成关闭;2023年初,北京威马中心更是人去楼空;直至同年10月公司申请破产时,其4S店网络几乎已全面瓦解。这一系列状况使得众多车主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此后消费者只能依赖第三方维修点进行车辆的维护与保养。

界面新闻记者依据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指引,前往北京王四营地区一家曾被标注为“威马定点修理厂”的门店,却发现该店早已更换了门牌。店内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此前确实承接过威马汽车的维修业务,但随着威马的“倒下”,该店已无法再提供相关服务。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导致不少人误以为此处仍是威马的维修站点,从而常常徒劳往返。

目前,该店已不再是任何汽车品牌的官方维修点,日常主要承接附近居民车辆的洗车、基础维修等业务。店内工作人员透露,像他们这样的第三方维修门店,通常在品牌正式的4S店关闭之前就已难以正常运营。即便在早期,威马汽车的相关配件也需要从外地调货,后来随着调货难度不断加大,配件供应愈发短缺,最终不得不暂停相关业务。

工作人员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一旦一个汽车品牌退出市场,其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必然会中断,而像保险杠这类非核心配件,也只能在全网范围内寻找淘汰的拆车件,原装配件早已停止供应,且要找到匹配的拆车件往往遥遥无期,车主通常难以忍受漫长的等待。

如今,距离威马汽车申请破产已过去近两年时间,许多车主早已选择放弃威马汽车,或将其低价出售,或闲置一旁。部分车主表示,当初购买电动汽车正是看重其智能交互与娱乐功能,一旦产品停售,这些娱乐功能便会丧失,远程控制服务也会终止,车辆便失去了继续使用的价值。还有些车主则担忧车控系统可能出现瘫痪,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因此不敢再驾驶威马汽车。

针对威马汽车复产及后续规划等相关问题,界面新闻记者已尝试采访深圳翔飞方面,但截至本文发稿时,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此次威马计划复产的EX5和E5车型,是否会延续此前的设计风格,目前尚不得而知。其中,威马EX5定位为5门5座SUV,曾是品牌的销量支柱车型。除了隐藏式门把手等细节设计亮点外,其宽敞的车内空间也是其显著优势,使其成为当时“大空间”细分市场的先行者,部分车型的座椅甚至可以放倒形成一张类似双人床的空间。此外,EX5还搭载了专属的人脸识别技术和AI智能语音系统,部分高配车型更配备了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不过,放在当下的汽车市场来看,这些配置和设计已不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几乎所有汽车品牌的纯电动SUV车型都在强调空间设计。在续航里程方面,EX5当初400至600公里的续航表现,如今也只是市场在售车型的普遍水平。

在智能驾驶领域,当前市场正处于从L2级向L3级过渡的阶段,L3级自动驾驶相关标准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华为乾崑ADS 4.0以及比亚迪的部分车型已通过相关预认证测试。而威马曾经引以为傲的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如今已成为大多数新上市车型的标准配置,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威马EX5在2018年初上市时售价接近30万元,但到2022年左右,其新款车型价格已下探至15万元区间。若此次复产后的威马车型尝试采取更具吸引力的低价策略,或许能吸引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曾志凌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汽车市场的10万至15万元价格区间内,消费者的选择已经极为丰富,即便威马汽车维持其原有售价水平,依然很难在该市场中实现突围。他进一步指出,吉利、奇瑞等传统自主品牌旗下的新能源新车起售价早已下探至10万元以下,而在10至15万元区间,消费者已经能够购买到配置相当丰富的车型。

曾志凌认为,对于威马汽车而言,相对现实的市场策略或许是在复产后将目标市场切入网约车等运营领域,同时还需进一步下调售价。当前,网约车市场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比亚迪秦Plus EV标准版以17.38万元的定价专门面向网约车市场,而比亚迪e7更是推出过限时特价9.88万元的优惠,引发众多网约车公司的采购热潮。就在近日,宝骏汽车也宣布2026款E6畅享版正式上市,定价14.98万元,同样将目标瞄准了网约车市场。

若想在网约车赛道占据一席之地,威马汽车除了成功实现复产外,或许还需要在战略层面做出调整,例如与出行服务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联合研发定制化车型,从驾驶风格、乘坐体验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并满足用户需求。或者可以借鉴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的合作模式,由小鹏负责车辆制造,滴滴则主导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共同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在网约车领域的创新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