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有不少学生和老人一起“挤公交”。(来源/视频截图)
近日,江西赣州定南县早高峰出行矛盾引发社会关注。有市民反映,大量老年人因参与免费讲座及领取赠品活动,与上学学生在公交出行时段形成重叠,导致部分学生因运力不足迟到。定南县交通运输部门已发布倡议书,呼吁成年乘客错峰出行缓解高峰压力。
网络流传视频显示,早高峰时段公交车内拥挤不堪,车门处聚集多名背书包学生难以挤上车。这一日常通勤场景背后,暴露出公共交通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当老年群体与学生群体出行需求在高峰时段交汇,有限的公交运力该如何科学调配?
据当地交通部门介绍,定南城区现有公交线路仅4条,基础运力本就紧张。每日早高峰约五六百名老年人集中乘车参与理疗活动,与学生上学出行形成时间冲突,导致公交系统不堪重负。
对学生群体而言,早高峰按时到校是刚性需求。持续的通勤困难不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长期或对学业表现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保障学生通勤权益,既是对受教育权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支持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将矛盾归咎于老年群体有失公允,老年人同样享有公共交通使用权。据公交司机透露,晨间老年乘客多为参与免费理疗项目,有网友质疑此类活动可能涉及保健品营销套路,建议监管部门对此类聚集性活动加强核查。
在公共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问题核心不在于争议谁该优先,而在于如何建立更合理的出行资源配置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提出的错峰出行倡议,传递出"需求优先"的社会共识——在资源紧张时段,优先保障具有时间刚性的学生上学需求。这种柔性引导并非剥夺特定群体权益,而是倡导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体谅。
但非强制性倡议的实际效果仍待观察。针对此问题,有专家建议可借鉴部分城市经验,通过差异化票价机制调节高峰出行,对非必要出行的老年乘客实行高峰时段收费,既利用价格杠杆分流客流,又避免一刀切政策对确有刚需的老年人造成影响。
在政策优化层面,可探索将高峰时段免费乘车政策转换为定向交通补贴,既保留对老年群体的福利保障,又赋予其更灵活的出行选择。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加密高峰班次、开设学生专线、设置优先登车区域等硬件优化措施。社区层面也可引导老年活动错峰开展,避免集中出行造成交通压力。
类似的出行矛盾在多地均有发生,理性解决之道应避免陷入"尊老"与"爱幼"的二元对立。情绪化指责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更可能加剧社会群体间的隔阂。
构建和谐出行环境,需要建立兼顾不同群体需求的智慧调配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技术赋能和政策引导,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让城市通勤系统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