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大模型引发全球AI技术竞逐,当宇树机器人的机械舞步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这些惊艳世界的"中国智造"背后,正活跃着一批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创先锋。他们以代码为剑、以实验室为阵地,用突破性创新重塑着中国科技的全球版图,成为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科创新势力"。
正在上海举办的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汇聚了中国最具活力的青年科技研究者、开发者与创业者群体。大会通过AI科创赛、创新者舞台、前沿科技展及创投对接会等多元板块,构建起全方位的科创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集中呈现中国新生代科技力量的创新活力。
据大会组委会数据,本届盛会吸引超百名90后、00后演讲嘉宾参与,其中AI科创赛报名人数突破2万,00后参赛者占比达53%,最小参赛者为14岁初中生。记者在外滩大会现场走访发现,这些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青年才俊,正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技术积累,推动中国科技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打破壁垒,披荆斩棘踏科技无人区
"我们这代科研工作者生逢其时,更应勇闯技术无人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青年科学家连辉在大会现场分享时难掩激动。作为"人造太阳"EAST团队核心成员,他主导的403秒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实验,将直线型场反磁镜(FRC)可控核聚变技术推向商业化应用临界点,为AI算力中心、高端制造等领域提供清洁高效能源解决方案。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帆则在数字医疗领域开辟新路径。这位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弥散磁共振领域全球Top1%的专家,创新融合人工智能与脑神经影像技术,研发的SlicerDMRI平台已服务中、美、德等12个国家的医疗科研机构。其最新成果将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8分钟,不仅为脑卒中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更荣获2025蚂蚁Intech科技奖,树立了医疗AI创新标杆。
中国传媒大学95后研究员程皓楠带领团队打造的"白杨智鉴"音视频鉴伪系统,在深度伪造技术泛滥的当下构建起关键防线。该系统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实现伪造内容精准识别,在本届外滩大会AI科创赛中斩获AI安全赛道季军,被业界称为"数字内容防伪卫士"。
主论坛上,宇树科技CEO王兴兴、DeepWisdom创始人吴承霖、Hillbot创始人苏昊与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吴翼四位90后领军人物,围绕AI原生时代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全球AI青年领袖代表,他们的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智能科技的发展边界。
王兴兴团队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已实现商业化量产,推动服务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物流、安防等实际应用场景;吴承霖带领DeepWisdom在智能决策领域持续突破,其复杂系统优化算法已为智能制造企业创造数亿元价值提升。
苏昊教授作为ImageNet项目早期核心成员,其主导构建的ShapeNet 3D数据集被全球8万+研究引用,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设施;吴翼团队开发的AReaL强化学习系统,则通过开源模式重塑了大模型训练范式,为全球AI研究者提供高效开发工具。这些青年学者正以"顶天立地"的科研态度,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普遍拒绝浮躁的"技术表演",专注于底层技术攻坚。他们以工程师的严谨和科学家的执着,在可控核聚变、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领域默默耕耘,构筑起中国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开放协作,以技术平权拓AI边界
"开源不仅是代码共享,更是全球创新协作的生态体系。"1996年出生的CAMEL-AI核心贡献者范文栋在开源论坛上强调。他提出的"通用智能体规模定律"为AI系统进化提供理论框架,主导开发的OWL项目在GitHub收获超万星标,成为智能体开发领域的标杆工具,推动AI从对话助手向自主决策系统跨越。
00后创业者向劲宇展现了跨学科创新的独特价值。这位西南交大应用物理专业毕业生,将物理学系统思维融入AI开发,作为MegaGPT团队核心成员开发的OpenManus智能体框架,实现工作流自动化效率提升300%,上线三个月即在开发者社区引发技术热潮,成为Agent领域现象级开源项目。
"技术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向劲宇分享创业感悟时表示,"从算法验证到产品落地需要长期投入,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对智能本质的探索热情。"这种"技术信仰"正成为新生代创业者的精神标签,推动他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创新路径。
IDEA研究院工程师祝海林的实践印证了AI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他开源的auto-coder系列工具,将代码生成效率提升40%,荣获GitCode2024年度双料大奖。"大模型首个规模化落地场景必然是AI辅助编程。"祝海林的判断正在得到市场验证,其工具已被华为、百度等企业研发团队采用。
随着Deepseek R1模型等中国开源项目的崛起,全球技术社区目光聚焦中国。范文栋、向劲宇等青年开发者通过开源实践,践行着"科技平权"理念,让前沿技术不再为少数机构垄断。这种开放协作精神,正推动中国从AI技术应用大国向创新策源地转变。
拒绝平庸,为颠覆式创新"发电"
技术革命催生的机会窗口,正吸引新生代创业者重构产业格局。他们以颠覆式创新打破传统商业模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推手。外滩大会现场展示的多个案例表明,拒绝循规蹈矩已成为科创新势力的集体特质。
放弃亿元期权投身创业的吴承霖,带领DeepWisdom开发的全自动AI中台,实现图像、音频等五模态数据的智能处理,已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质检效率提升80%。"我们将AI视为持续进化的合作伙伴,而非简单工具。"这种理念革新让其在多智能体赛道保持领先优势。
前Meta高级工程师朱哲清的创业选择同样引人关注。他主导开发的Pearl推荐框架曾支撑Facebook百亿级广告业务,却在事业高峰期离职创办Pokee.ai,目标打造"一句话驱动"的通用Agent平台。其研发的强化学习工作流系统,已帮助金融机构将数据分析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展现出颠覆传统办公模式的潜力。
85后艺术家赵汗青的跨界创新则诠释了AI对创作领域的重塑。从美院学子到AI艺术创业者,他创立的AI.TALK品牌打造的虚拟歌手Yuri,凭借单曲《Surreal》实现全网700万播放量,并与国际奢侈品牌达成合作。"AI不会取代创作者,但会淘汰平庸创作。"赵汗青的观点引发共鸣,其团队开发的AIGC工具正让艺术创作走向大众化。
将聚光灯打向年轻人,奔赴下一个时代
从可控核聚变到AI艺术,从开源社区到智能医疗,1985-2000年出生的科创一代展现出鲜明特质: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对AI、区块链等新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擅长跨学科整合,在技术交叉地带开辟创新路径;兼具科研严谨性与商业敏感度,推动"实验室-市场"快速转化;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形成独特的创新方法论。
连辉"披荆斩棘"的宣言,道出了这代科创人的精神追求。他们站在技术革命前沿,不仅用代码构建智能系统,更以极客精神塑造新的技术文明。这种群体性突破,不是个体英雄主义的展现,而是整个世代在科技与人文交汇处写下的创新宣言。
本届外滩大会期间,青年科创者参与的40余场专业论坛、3大技术赛事及创投对接活动,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科技的未来力量。正如与会专家所言:"关注青年科技人才,既是对创新活力的激发,更是对未来产业格局的战略布局。"
从AI小龙到科创新势力,这些年轻人正以行动诠释"科技向善"的理念,让技术创新既有突破高度,又具人文温度。他们的成长轨迹,预示着中国科技正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书写更加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