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战略调整:关停润熙泉优化护肤品牌矩阵

mysmile 6 0

界面新闻记者 | 周芳颖

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

华熙生物正在对C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施系统性优化。

界面时尚从行业渠道获悉,华熙生物旗下润熙泉品牌已完成业务关停。华熙生物官方回应界面时尚时强调:"润熙泉属于公司非核心品牌,其业务规模及利润贡献占比极低。本次品牌调整是公司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的常规经营举措。"

公开资料显示,润熙泉定位为抗衰修护功效型护肤品牌,主打成分组合包含重组三型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及纤连蛋白,产品定价集中于300元以下大众消费市场。目前该品牌全平台官方旗舰店均已下线,社交媒体账号自2025年上半年起停止内容更新。

图源:微博

针对市场关联解读,华熙生物特别声明:"公司始终以透明质酸为战略核心,个别边缘品牌的业务调整与胶原蛋白赛道无关联。将正常经营决策曲解为产业竞争行为,本质是对透明质酸行业价值的不当质疑。"

作为全球透明质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2025年多次在投资者交流中明确业务边界,强调与胶原蛋白品类的差异化定位。年中公司曾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行业观点,对部分机构过度渲染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前景的研究报告提出专业商榷,并提示市场警惕原料品类间的非理性对比。

品牌优化背后折射出C端业务的业绩压力。

财务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润百颜、夸迪等核心护肤品牌营收出现双位数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占总营收比重已从峰值超70%回落至40.36%。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核心业务板块的业绩波动不仅直接影响财务表现,更关乎资本市场估值逻辑。

在此背景下,华熙生物自2025年初启动战略转型,董事长赵燕提出"回归创业初心、深耕核心能力"的经营方针,直指过去品牌运营中存在的流量依赖、价值建设不足等问题。

半年报披露的转型路径显示,公司正构建"科研驱动-内容种草-品牌建设-渠道转化"的新型增长模型:传播策略上强化科学实证背书,将合成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消费级解决方案;渠道运营则从价格促销转向小红书、微信等内容平台的深度用户运营,通过信任关系构建反哺电商平台转化。

事实上,流量效率与品牌价值的平衡已成为国货美妆行业共同命题。在线上获客成本持续高企、消费信心有待提振的市场环境下,传统"重投放换增长"模式正面临系统性重构。

与单纯美妆企业不同,华熙生物以"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平台"为战略支点,B端原料供应与医疗终端业务形成的协同效应,构成其穿越消费周期的独特优势。

源流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肖瑶分析指出:"华熙生物的产业互联网基因使其区别于普通产品公司,早期通过玻尿酸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品类教育的成功案例,印证了产业端优势向消费端转化的可行性。当前挑战在于多品牌矩阵管理中市场化能力的系统性建设,尤其在新原料商业化进程中,需要匹配更精准的市场教育路径。"

财报显示,公司在依克多因、麦角硫因等新兴原料领域已完成技术储备,但市场教育与消费认知构建仍需时日。这也解释了企业为何在战略收缩期更强调核心原料的价值捍卫。

护肤品牌矩阵中,除润百颜等四大核心品牌外,润月雅、三森万物等子品牌长期处于培育阶段。此次润熙泉关停前,与乐华娱乐合作的儿童护理品牌润熙禾已先行终止运营,标志着品牌聚焦战略进入实质执行阶段。

图源:微博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核心品牌也面临定位清晰化挑战。润百颜的"科学修护"、夸迪的"细胞抗衰"、BM肌活的"代谢调控"、米蓓尔的"屏障护理"虽各有侧重,但在消费者心智中尚未形成绝对差异化认知。

这种"主品牌承压、子品牌乏力"的困境并非个案,上美、丸美等国货同行同样面临类似成长烦恼。数据显示,华熙生物头部品牌润百颜、夸迪巅峰期年销售额约13亿元,2023年后随行业调整进入下行通道。

"多品牌战略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艺术。"肖瑶强调,"市场红利期的简单复制难以为继,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品牌组合管理体系,明确战略品牌、协同品牌与孵化品牌的资源分配比例,避免陷入'多子不多福'的资源稀释陷阱。"

华熙生物的品牌收缩,折射出国货美妆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如何平衡主品牌势能释放与子品牌生态培育,将成为检验企业战略定力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