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日本签署的双边贸易协定已于上周正式生效实施。回顾此前的多轮磋商过程,农产品市场准入始终是日本谈判团队的核心关切领域,其中大米贸易条款的谈判更是一度陷入僵局。
根据新达成的日美贸易协议,日本将逐步对美国农产品开放市场,具体措施包括将美国大米进口配额提升75%,并承诺每年采购价值8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涵盖玉米、大豆、化肥及生物乙醇等多个品类。
美国稻米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巴赫曼(Peter Bachmann)表示,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农产品首次获得拓展日本市场的重大机遇。
自去年夏季日本遭遇稻米供应紧张以来,国内米价持续走高。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扩大进口渠道有望缓解价格压力,获得更具性价比的稻米产品。但与此同时,市场开放也将对日本本土稻农的经营格局构成挑战。
日本水稻种植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要模式,长期以来受到国内政策的重点保护。据农林水产省统计,全国约有180万户家庭从事水稻种植产业。随着进口大米市场份额扩大,北海道、新潟县、秋田县、山形县等主要稻米产区的农户收入预期可能面临下调压力。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尽管日美协定扩大了大米进口比例,但日本仍保留关税调节机制。自民党方面可能会出台专项补偿政策,通过资金补助和产业扶持等方式稳定农户收益。
此前日本政府曾承诺,在现行大米"最低准入制度"框架下增加美国进口配额,不会损害国内农业基础。
随着自民党总裁人事变动,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作为热门继任人选,在上周五的行业会议上提出农业发展新策略:政府将加强主食产能建设,同时推动大米制品出口,计划将寿司产品引入美国商超及电商渠道;针对中东市场需求,冷冻炒饭产品将采用大豆蛋白替代猪肉成分,以符合当地饮食禁忌。
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政府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大米及其制品年出口35万吨,较去年出口规模增长7倍以上。
日美贸易协定的实施,同时对日本国内行业组织的传统利益格局和政治影响力产生深远影响。
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作为代表性组织,公开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间,其下属团体向自民党议员累计提供政治献金达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5万元)。
陈洋分析指出,农协在全国性选举中具有强大动员能力,而农林水产从业者正是自民党的重要票仓,该党因此被戏称为"稻米政党"。此前政府在大米进口问题上的谨慎态度,正是顾忌这一群体的反应。预计小泉进次郎等党内 leadership候选人将通过拜会农协负责人等方式争取理解与支持。
日本95%以上的农民均为农业协同组合成员,总人数约900万。在前期米价上涨周期中,农协依托覆盖全国的产销网络,掌控着日本90%以上的大米流通渠道。今年2月稻米供应紧张期间,政府曾因顾虑农协立场而推迟释放储备粮。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此前多次批评日本稻米进口分销体系缺乏透明度,限制了美国出口商直接对接日本消费者的渠道。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酝酿关税措施期间,日方曾披露进口大米实际关税税率高达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