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从乡土记忆到红学新解 七部佳作带你探索多元世界

mysmile 6 0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扎十一惹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8

云南深山彝族村寨的自然风物与童年记忆交织,花草林木、牛马鸡犬构成流动的生命画卷。本书作者扎十一惹1990年生于斯地,七岁启蒙汉语,大专毕业后投身媒体行业,2019年离职专注文学创作,用文字重构边地文化记忆。

“在我的乡村里,很多事都是确定的,我知道牛不会跑,也知道太阳会按时落山,我会和牛一起回到家里,吃上饭,然后进入梦乡。”

作品以个人成长轨迹折射城市化进程,记录乡村经验的式微与边地文化的变迁。童年的感官体验成为记忆的柔软底色,尽管早年村寨生活清贫,却不乏花草林木、阳光溪流交织的天然诗意。随着汉语学习、升学深造与城市融入,作者在拓展生命维度的同时,始终回望两代乡村女性的生存境遇——母亲、姐姐及乡邻女性在婚姻劳作中的生命韧性,构建起立体的乡土女性群像。

《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红楼梦>中的导演课》

徐皓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7 

导演作家徐皓峰以电影叙事视角重构《红楼梦》解读维度,在这部跨界研究著作中,将曹雪芹的文学笔法与电影语言深度对照,把古典小说当作剧作范本剖析,揭示人物塑造、叙事节奏与潜台词在文学与电影艺术中的共通性。

突破传统红学研究范式,本书独创导演视角的文本分析法,徐皓峰将曹雪芹与特吕弗、黑泽明等电影大师并置研究,凸显古典文学叙事的现代性特质。通过微观文本细读,解码曹雪芹的"作局"艺术:悬念设置技巧、人物出场调度及戏剧冲突营造的叙事策略。

《红楼梦》在电影发明前,已有电影思维。十九回写宝玉,这个贾府瞩目的中心,突然陷入被完全忽视的境地。宝玉去宁国府看戏,不料是弋阳腔,俗鄙热闹,于是偷跑开。跑出个寂寞,发现平素围着他的人都不见了,大家认为他在剧场,时间上有空档,便各玩各的去了。众人焦点,成了众人盲点——曹雪芹以这个反常局面,重新开始,再写宝玉。”

徐皓峰特别指出,《红楼梦》的叙事复杂性不仅体现于人物关系与伦理网络,更在于对读者心理的精妙调度。这种超前的叙事智慧使古典小说同时具备现代电影语言特质,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跨时空的灵感参照。

《母语之外的旅行》

[日] 多和田叶子 著 金晓宇 译
上河卓远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5-5

日德双语作家多和田叶子以跨国旅行为叙事线索,记录在巴黎、柏林、首尔等城市的语言相遇体验,通过多语交织的文字镜像,折射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全球化语境下的母语离散现象。

书中核心概念"Exophony"(母语之外的写作)构成理论支点,对于长期游走于日语与德语之间的多和田而言,跨语言写作不仅是创作方法论,更是对文学本质的哲学探寻。母语塑造认知边界,而走出母语疆域意味着在异质语言中重构自我,这种写作实践既是表达解放,也是在陌生语言肌理中发掘新的文学可能性。

全书分为"城市语言地图"与"德语写作冒险"两大部分。前者以达喀尔、洛杉矶、北京、莫斯科等城市为支点,微观呈现语言在全球场域中的权力张力;后者回归个人创作经验,反思德语词汇、修辞习惯与身体感知的互动关系,展现语言如何承载文化陌生性与创造性可能。

多和田叶子,小说家、诗人。1960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1982年起旅居德国,坚持日语与德语双语写作。1993年以《狗女婿上门》获芥川奖,2003年凭《嫌疑犯的夜行列车》斩获伊藤整文学奖、谷崎润一郎奖,2011年以《雪的练习生》获野间文艺奖,《修女与丘比特之弓》荣膺紫式部文学奖,堪称日本当代文学界的"语言魔术师"。

《鲁磨路:城管、小贩与街头秩序的生成》

吕德文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8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鲁磨路"。这部城市人类学著作聚焦中国城市街头最典型的治理场景:城管与小贩的日常博弈与共生关系。小贩以占道经营维系生计,城管作为基层执法者肩负秩序维护职责,二者在鲁磨路的街角空间中展开持续的攻防、协商与默契互动,构成城市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基于武汉大学吕德文教授长期田野调查的民族志研究,本书生动描摹城管与小贩的群体画像。街头小贩建构起自有秩序、地盘规则与生存脆弱性并存的"江湖生态";城管作为资源有限的弱势执法部门,则在规则与现实的夹缝中探索"兜底式"治理策略。书中通过街角、人行道、夜市、临时工、庇护关系等微观场景切片,揭示街头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及灰色地带中自发秩序的生成机制。

吕德文提出核心观点:街头秩序并非单向度的权力压制或规训结果,而是动态博弈的生成性存在,由无数微观互动实践共同塑造。城市治理不是抽象的"国家机器"运作,而是具象化在执法者与被管理者身上的日常实践。正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巡逻、谈判与妥协,不同身份群体在街头空间"被迫共存",共同生产着城市的公共空间秩序。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

李开元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8 

历史学者李开元延续《秦谜》开创的"历史侦探"写法,突破传统政治史叙事框架,在《刺秦》中融合文献考据与历史想象,以接近小说的叙事笔法重新解构秦王朝的崛起密码。

本书以历史推理方法重审《史记·刺客列传》经典段落"荆轲刺秦王",李开元提出系列颠覆性疑问:荆轲行刺的真实意图究竟为何?秦舞阳在事件中扮演何种隐秘角色?"督亢地图"所指何地?通过层层追问引导读者重返历史现场,辨析司马迁叙事中口述传统与文学虚构的交织痕迹。

书中超越单纯史实考证,创新性引入"历史假设"分析法:若荆轲刺秦成功,秦帝国命运将如何改写?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逃脱速亡命运?在历史可能性的推演中,延伸讨论李斯与《谏逐客书》的政治影响,揭示秦朝速亡的制度性根源——单一郡县制与贵族阶层消失导致的政权韧性缺失。

李开元现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攻战国秦汉史与史学理论创新,以"历史叙事学"方法重构秦汉历史图景,在学界独树一帜。

《如此陌生而奇异:感官与审美的地理学》

[美] 段义孚 著 王如菲 译 
新行思·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8-10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在这部代表作中,将"审美"确立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范畴。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日常感官经验出发,追溯近感知觉如何塑造人类的世界感受力,并延伸至艺术、建筑、音乐等文化场域的审美建构。

全书贯穿核心论点:审美不仅是个人愉悦体验,更是具有道德维度的文化力量。它既建构人与环境的亲密联结,又通过审美共识维系文化秩序与道德价值。段义孚选取澳大利亚原住民、中国、中世纪欧洲和现代美国四个文明样本,横向比较揭示审美经验的共通内核:人类对美善价值的永恒追寻,超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

许多人可能觉得,美尽管很重要,但却是一种‘额外之物’,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我们会乐于身边有它为伴。然而,美其实无所不在,其词根含义暗示了这一点:‘感觉’——并非任何一种感觉,而特指‘经过塑造的’感觉和感知。其反义词的暗示性更明显:anesthetic,‘缺乏感觉’——虽生如死的体验。我们与世上诸多的美越是协调,生命就越有活力,越有乐趣。”

作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段义孚在科学主义主导的地理学界独树一帜,强调理解地理环境不能止步于客观数据,必须引入人类感官与情感维度探索空间意义。他首创"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等核心概念,本书与《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形成理论呼应,深化对感官、情感与文化意义的哲学思考。段义孚强调,文化的终极使命不在于功利生产,而在于"使人抵达更完善的存在状态"。

《音乐与生命》

[日] 坂本龙一  [日] 福冈伸一 著 吕灵芝 译 
未读·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5-8

《音乐与生命》收录作曲家坂本龙一生前最后公开对谈,是他与生物学家福冈伸一跨越二十余年友谊的思想结晶。两位大师跨界对话,从音乐与生命科学双重视角,探讨艺术循环、节奏律动与动态平衡如何呼应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揭示有限生命如何激发无限的艺术创造力。

坂本龙一以音乐家的敏锐洞察,将生命理解为"呼吸"的节奏过程:从吸气、吐气到最终"咽气",生命与音乐同样在动态平衡中展开又消逝。“在我死后,我的身体回归大地,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下一代生物的一部分,实现“重生”。这个循环在生命诞生后已经持续了几十亿年,今后也会持续下去。而“我”这个生命现象,只是漫长循环中的一个过程而已。”

福冈伸一则从生命科学视角,将个体死亡阐释为"终极利他行为"——生命资源回归生态系统,哺育新的生命循环。这种跨学科对话打破艺术与科学的壁垒,直面有限与无限、死亡与延续等哲学本源问题。

全书分为"纽约对话"与"洛克菲勒论道"两部分:前者在公园大道军械库展开,聚焦音乐创作经验与生命感悟;后者延伸至洛克菲勒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探讨生命科学与自然哲学的交汇点。特别收录疫情时代问答附录,使这场思想对话与当下现实形成深刻共鸣。

《走,去父亲的水稻田》

周华诚 著 安静Echo 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6

在快餐化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与"粮食"的关系日渐疏离。大米沦为超市货架上的标准化商品,与孕育它的土地、季节、劳作过程切断联结。作家周华诚以散文笔法记录水稻田的四季轮回,从一粒种子入土到一捧米饭上桌,既是农事智慧的生动回溯,也是生命循环的诗意见证。

作品突破传统田园书写范式,将自然观察与农人日常紧密交织。耕田、插秧、除草、收割等农事细节,无不浸透身体劳动与汗水付出。稻田在此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与自然进行深度物质交换的互动场域,展现农业文明的生态智慧。

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土地保护成为当代公共议题的背景下,回归水稻田不仅是重拾季节节奏与农事记忆,更是在体会粮食背后自然馈赠与人力付出的平衡。本书通过微观农事叙事,重建现代人对粮食生产的认知,唤起对土地与劳作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