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科毕业生选择重返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深造技能的社会现象持续引发热议。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我国就业市场中“高学历人才就业难”与“技术岗位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据人社部门此前发布的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将逼近3000万。
近日,记者专访了四位本科毕业后选择就读技工院校的年轻人。他们在经历就业迷茫与职场碰壁后,打破学历桎梏重新规划职业路径,即便面临外界不解也坚持前行。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讲述:
杨维康
2024年毕业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现就读于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

杨维康
我叫杨维康,2024年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现在在青岛市技师学院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
高考时因文化课成绩限制,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最终选择了环境艺术设计。本科阶段学习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进入实习单位后才发现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高强度的加班模式让我难以适应,经常需要通宵赶工。
毕业后大家普遍有种错觉,认为本科文凭在手就能胜任各类工作。不少同学带着"名校光环"去面试,却屡屡碰壁——企业更看重工作经验和软件实操能力,而我们恰恰缺乏这些核心竞争力。
我姐姐是青岛市技师学院的毕业生,我入学那年正好是她毕业并成功入职理想企业的时候。受她影响,我明确了先掌握扎实技能、获取稳定工作的目标。
来之前对技校有刻板印象,以为管理混乱。实际接触后发现,虽然学生年龄偏小偶有吵闹,但整体学习氛围良好。我们这些本科毕业生普遍比同班同学大近10岁,在学习态度上更为成熟。
本科期间的实践主要是电脑制图和设计建模,而技校学习让我直接接触机械线路实操。接线训练时经常出错,每天都要熟记线路图并通过老师的考核,这种系统化训练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
相较于科班出身的技校生,我们这些跨专业学习者在理论和实操方面都存在差距。好在老师会根据我们的进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基础技能后再进入下一阶段。
起初亲友对我的选择普遍不解,但了解到学校能提供优质就业资源和面试机会后,大家逐渐理解——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务实的选择更重要。
本科学历确实提供了基础优势,不仅提升了学历层次,还掌握了建模设计等专业软件。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通常更强,我们班整体学习氛围也因此比较浓厚。
技校教育让我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限的就业机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制造业的应用面更广,就业前景也更明朗。
丁霄龙
2023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现就读于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

丁霄龙
毕业后陷入职业迷茫,曾考虑考研但被"北京研究生毕业人数超本科"的新闻劝退。
父母对我读技校的决定比较支持。虽然最初也担心面子问题,让家人暂时保密,但在就业压力下,我觉得与其盲目考研不如把握时间学门手艺。
我信奉"实践出真知",任何道路都需要亲自尝试才能判断是否适合。既然有时间成本可以投入,不妨勇敢尝试新方向,即使遇到困难也是宝贵经验。
作为善于思考的人,我深刻感受到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应试教育让我们追求高学历,但步入社会才发现实际能力更为重要。
我的核心优势在于知识融合能力——本科计算机算法基础与技校习得的PLC编程、电路知识相结合,让我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潜力。
探索精神是大学四年最宝贵的收获。技校教育侧重实践和企业对接,而本科教育偏重学术研究,两者存在一定脱节。真正的成长往往需要通过企业实习来实现。
本科毕业时感觉像"空中楼阁",做任何工作都缺乏底气;技校学习后则找到了职业"抓手",虽然目标未必完全清晰,但至少有了明确方向。
在我看来,学历层次是人为划分的,技师班更像是兴趣与职业的结合点。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就像北大清华毕业生也有选择卖猪肉创业的——职业选择不应被学历标签束缚。学历是敲门砖,而技能才是立足之本。
选择技校关键要找到兴趣与职业的契合点。
陈愉聪
2023年毕业于聊城大学,工作半年后入读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现已就业

陈愉聪
毕业后我最初准备考编,父母也希望我能进入体制内——这在我们当地是很普遍的观念。备考压力让我身心俱疲,于是先找了份非专业的工艺调试工作,月薪扣除保险后4000元。工作几个月后,恰逢青岛市技师学院招生,经朋友推荐了解到大学生技师班,决定转换赛道学习技能。
当时希望找到待遇优厚且感兴趣的工作,了解到学校与多家企业有合作,就业渠道畅通。选择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看中其广泛的行业适用性,很多制造企业都需要这类技能人才。
父母起初强烈反对,认为本科毕业再读技校"丢人",担心邻里议论。但经历社会磨砺后会明白,只要能找到满意工作,两年的技能投资是值得的。
技校学习与大学教育有本质区别——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很多时候理论上明白原理,但实际操作时仍会遇到各种问题。
由于工作后再入学,我比同班同学年长不少。班里还有位30多岁的同学,也是因就业困难选择回炉深造。他的学习态度最认真,或许正是丰富的社会经历让他更珍惜学习机会。
年长学员通常心态更成熟,知识储备也更丰富,对数理化相关的电力调试、线路安装等课程理解更快。本科阶段的基础学科知识在这里反而成了优势。
技校教育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我们班同学都有明确目标——成为一线技术人才,而非追求办公室工作。这种清晰的职业定位让学习更有方向感。
袁靖
200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2014年入读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现已就业

袁靖
我出身农村,2009年毕业后陷入职业迷茫。由于缺乏家庭指导,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辗转打工,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到2013年底,毕业近5年仍无稳定职业,深深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的焦虑。
拿着大学毕业证找工作时发现,很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我都不具备。办公室工作看似轻松,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新人替代,这种危机感让我决心改变。
2014年3月,我报名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虽然年龄较大,但学习心态非常端正。班主任曾疑惑:"你山大毕业来技校,不怕耽误两年时间吗?"我的回答是:"我是为了把拳头收回来,以便更有力地打出去。"
老师曾带我拜访一位企业家,对方称赞我"能放下身段回炉深造,走出这一步很了不起"。但我内心却有种惭愧——很多同学通过考公、考研走上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道路",而我却要重新开始。
从小喜欢实操的我,可能在大学专业选择上走了弯路。如果当初选择自动化专业,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前段时间与当老师的大哥聊天,他问我当年为何拒绝教师职业——在山东,稳定的教师岗位是很多人的理想选择。我的回答是:二十年理论学习已经让我厌倦,不想带着这种心态去教书育人。
技校学习真正给了我职业自信。以前看到招聘启事中的技能要求都感到陌生,投简历都缺乏底气;掌握专业技能后,面对面试官的提问能够从容应对。
2015年初我来到苏州,凭借技校学到的基础知识找到了机器人编程工作,至今已在该领域深耕10年。这段经历像抛物线轨迹——在学历提升到一定高度后,选择俯身下潜学习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起跳。
社会历练让人明白,学历只是基础,而技能才是立足之本。技师班也有文科生同学最终考编成功,证明每条道路都有其价值,关键在于个人心态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