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盈利曙光显现 人保财险领航出海开辟新蓝海

mysmile 7 0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国内汽车保有量渐趋饱和,传统车险市场增长步伐放缓,已然迈入存量竞争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自诞生起便持续承压,长期亏损的态势使其成为保险行业内一块颇具挑战的领域。

行业统计数据表明,2024年我国保险业共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达1409亿元,然而同期承保亏损却高达57亿元,新能源车险的连续亏损状况未有改善。在赔付率高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下,众多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险业务普遍采取谨慎观望态度。

尽管挑战重重,头部财险公司依旧在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盈利路径,力图实现突破。

2025年上半年,财险行业“老三家”的新能源车险业务率先展现出盈利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行业逐步走出亏损困境。监管层面也适时发力,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数据共享机制建设、维修服务标准规范、保险费率科学厘定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行业向提质增效方向发展。

在此行业发展态势下,国内财险行业领军企业人保财险,开始将战略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旨在为其新能源车险业务寻觅新的增长引擎。

新能源车险出海潮起

今年上半年,财险“老三家”在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经营上均传来积极信号。

太保产险方面,其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05.96亿元,在车险总保费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4.1%提升至19.8%。新能源车险服务的车辆数量已超过536万辆,并且成功实现了承保盈利。

平安产险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公司承保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同样实现了承保盈利,业务成本呈现出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

回溯至2024年,中国人保便已对外宣布,其新能源汽车家用车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低于100%,成功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新能源车险的承保车辆数量同比增长约36.8%,承保利润也实现了显著提升。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成功突破百万辆大关,同比增长超过70%,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为相关车险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重大的发展机遇。

官方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市场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为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75.2%。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拓展全球市场,与之配套的保险服务需求也随之同步增长。庞大的出口增量预示着海外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为保险公司“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人保财险制定了清晰的区域拓展战略,即“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划全球”的三步走策略。2025年年初,人保财险在中国香港成功签发首单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成为国内首家在境外开展新能源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香港新能源车险项目已在香港地区承保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辆超过1000台,当前赔付率约为50%左右,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业务经营表现大幅超出预期。于泽表示,鉴于目前承保数量尚不多,赔付风险仍需持续密切监控,但这一良好的开局无疑增强了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

在香港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后,人保财险将业务拓展的目光转向了东南亚地区。2025年6月,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布局,人保财险选定泰国作为境外业务拓展的第二站,并成功实现了泰国新能源车险首单业务的落地。

这是国内保险公司首次将新能源车险业务拓展至海外市场。于泽称,泰国项目是人保车险服务从境内走向海外的关键一步,也是公司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产汽车企业出海的重要实践。

截至目前,泰国项目已开始为在泰国销售的国产新能源车型提供保险保障服务,但整体业务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未来有待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人保财险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并非采取“单打独斗”的模式,而是选择与全球保险巨头安盛(AXA)展开合作。

安盛天平首席定价官殷兆男将这种合作模式形容为“全球资源本土适配”的协同模式,即既引入国内成熟的数字化定价模型在海外市场进行验证和优化,又充分利用安盛的本地运营能力,确保保险服务能够因地制宜地在当地落地。换句话说,人保财险所擅长的精算定价和风险管控能力与安盛强大的本土渠道和服务网络形成了优势互补,双方携手在海外市场共同打造新能源车险保障方案。

人保财险的海外探索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国内多家头部保险公司已将新能源车险出海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行业内正逐渐兴起一股“出海潮”。

太保产险在今年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公司携手日本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MSIG)及中怡保险经纪,与多家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在泰国市场批量落地了多张新能源车险保单。

据介绍,太保产险为泰国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和技术支持,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承担本土的承保理赔服务,中怡保险经纪则负责产品设计及再保险安排,各方充分发挥自身所长。这种“技术输出+本土服务”的全链条合作方案,被业内视为车险出海的“中国方案”之一。无独有偶,平安产险今年也成功承保了一家头部自主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欧洲的新能源乘用车责任保险项目,通过与当地机构合作的方式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车车科技创始人兼CEO张磊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对于车险服务的出海而言同样是重大的发展机遇。首先,能够有效填补海外市场的空白。许多新兴国家和地区的车险体系仍相对传统,中国保险公司的新能源车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弥补当地市场在这方面的不足。其次,有利于实现产业协同,与汽车企业深度绑定,延长服务价值链,通过汽车企业的渠道,向海外市场输出国内成熟的数字化保险交易平台和风险控制经验。最后,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车险服务随新能源汽车一同走向世界,有望推动新能源车险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出海征途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新能源车险出海前景广阔,但这一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克服。

车车科技创始人兼CEO张磊向界面新闻表示,新能源车险出海主要面临的难点集中在监管环境、用户习惯、定价模型和维修网络建设四个方面。

“不同国家的保险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牌照制度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市场进入成本较高,且周期较长;海外车主的投保习惯、品牌接受度以及对价格的敏感度,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差别,需要进行耐心培育;虽然新能源汽车能够产生大量的运行数据,但在出海初期,保险公司往往缺乏本地理赔与事故数据的积累,难以做出精准的定价;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维修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和配件支持,在海外搭建或合作建设一个既认可中国车型、又能保证维修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维修网络,其难度和投入都相当可观。”张磊具体分析道。

某合资财产险公司车险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分析认为,由于外国的驾驶习惯、地形路况、交通规则等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国内成熟的定价模型无法直接迁移应用,短期内定价可能不够准确,业务大概率面临亏损风险。

这也是为何国内保险公司出海普遍采用“联合舰队”模式的原因:由中资保险公司提供定价模型、再保险支持和风险管理等技术输出,当地知名保险公司负责合规展业和落地服务,再借助经纪公司等渠道资源完成产品设计和市场销售。

张磊预计,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出海多依赖与当地知名保险公司的合作,通过分保或联合承保的方式快速进入市场,以降低风险与合规压力。未来,随着海外分公司的逐步建立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中资保险公司有望实现海外自主承保。

前述车险负责人建议,中资保险公司可优先选择那些中国汽车企业已形成规模销售甚至建立生产基地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试点。“因为汽车企业在当地建厂,往往意味着零部件供应、维修服务等配套体系会更加完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保险理赔成本和运营难度。”

事实上,人保财险、太保产险首批选择的中国香港、泰国等市场,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重点区域,不少自主品牌在当地已经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完善的销售网络,为保险服务的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通过与汽车企业、再保险机构的协同合作,保险公司也在协助汽车企业建立境外维修备件体系,以缓解未来大规模承保可能带来的理赔服务压力。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攀升,相关的金融保险配套服务需求愈发迫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服务必须跟随中国汽车产业一同“走出去”,这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保险公司自身实现增长转型的重要机遇。

于泽表示,发展新能源车险业务既是公司稳定国内车险市场份额的战略支撑,更是推动境外新能源车险出海项目的战略选择。换言之,在国内市场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新能源车险“出海”被视作财产险公司寻找新的业务蓝海、开拓营收第二曲线的重要举措。

展望未来,人保财险表示将以中国香港、泰国项目的经验为基础,深化全球保险合作,积极探索其他东南亚国家市场,并规划逐步进入欧洲、南美洲等主要保险市场以复制这一成功模式。通过不断将公司在新能源车险方面的定价、风控和管理能力输出至海外市场,人保财险希望能够巩固并扩大其在国际保险市场的先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于泽预计,境外车险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