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毛背心,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爆款战袍”?

mysmile 3 0

鲁迅的毛背心,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爆款战袍”?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文化圈被一件“百年爆款”刷屏了?诺奖得主莫言、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北大教授赵冬梅等名家学者,竟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同一件紫色绞花针织毛背心——没错,这就是2025年夏天最出圈的文化符号:“鲁迅同款毛背心”。

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复刻品,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它精准复刻了1930年代鲁迅先生那件标志性穿搭,让文学巨匠的经典造型,在时尚轮回中变身年轻人的“叠穿爆品”,甚至引发了一场名为“鲁迅OOTD”的时尚风潮。

“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 |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

你可知道,这件毛背心背后,还藏着一段浪漫的文人佳话?1926年秋天,许广平在广州为鲁迅亲手编织了这件背心,并从广州寄往上海。在《两地书》中,她写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无事,仍在寝室里继续编织……”收到这份充满心意的礼物后,鲁迅立刻穿上,还不忘回信“炫耀”:“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

鲁迅先生当年身穿毛背心的经典形象 | 图片来源:鲁迅纪念馆

鲁迅先生对这件背心喜爱有加,曾穿着它上课、会友、伏案写作。如今,在鲁迅纪念馆中,这件毛背心与泛黄的手稿并置,成为时代洪流中一抹温柔的注脚,也是许多读者心目中鲁迅先生的标准形象之一。令人惊叹的是,鲁迅其实是个被文学才华“耽误”的时尚博主!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记录了他总结的五条“时尚法则”:瘦子避黑衣,胖子忌横纹,脚短穿白鞋,方格胜横格,竖纹显高挑——这些见解即使放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也丝毫不过时。

截至2025年8月,“鲁迅同款毛背心”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跃升为今年以来最为出圈的文化符号之一。有作家调侃说,穿上这件衣服后“写稿子写得更快了”。网友也纷纷戏称,这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

莫言等人穿上同款毛背心 | 图片来源:网络

“鲁迅同款”的走红并非偶然。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人们所喜欢的不只是文字本身,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的符号,而是一个完整的灵魂——有着入木三分的笔触,也有着柴米油盐的生活。这种“日常性”的发现,给了文创产品巨大的空间。毛背心之所以能够走红,不只是因为它复刻了一件老物件,而是通过可触摸、可穿戴的形式,让公众在今天与一位百年前的大文豪产生了一种“生活上的相遇”。当人们穿上这件毛背心时,不仅是在消费一件商品,更是在参与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对此现象持乐观态度,他表示:“我们不能够让名人和名人的文学作品,一直‘躺’在故纸堆里,和年轻人保持遥远的距离。通过这些方式来拉近人们与名人的距离,我觉得是好事。这是我们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放眼当下文化市场,以文学为素材的“复古风”文创正成为新趋势。印有“新青年”字样的帆布包,装在信封里的蔡元培家训,朱自清“背影”主题藏书票,卡夫卡系列包袋……这些产品都颇受欢迎。与鲁迅毛背心同时走红的,还有张爱玲同款的旗袍配饰。这些文创不仅是重温经典、传承文化的纪念品,更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寻找认同的新方式。事实证明,最共通的“审美”是内涵。名家名言、经典作品中承载诸多思想智慧,其实也可以有更具象、更接地气的表达。成功的文创IP开发,正如故宫文创的案例所展示的,需要充分发挥传统美学吸引力,赋能当代产业;利用媒体营销进行内容赋能;考虑不同年龄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拉满用户互动感。故宫的成功在于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全新潮流。文创开发也需要把握尺度,避免从致敬滑向轻佻。前段时间出现的“迅哥儿带你去挣钱”冰箱贴、“黄毛迅哥儿”、鲁迅戴金项链的手办,以及油炸臭豆腐造型的鲁迅绒毛玩具产品,就引发了不小争议,被批评为“恶搞”。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既能把深邃的思想拉近到日常生活里,又不至于消解人物的精神内核。展望未来,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双向赋能将成为重要趋势。随着《哪吒2》为代表的国漫强势崛起,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热销全球,民族舞剧《红楼梦》《只此青绿》引发年轻人“复刷”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沉浸式文化产业中实现破圈。这种破圈的实质,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形成的双向赋能:当文化产业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以创新形式进行年轻化表达时,不仅重构了文娱消费的新形态、催生了新场景,更能突破浅层娱乐边界,让年轻人在新体验、新玩法中重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厦门打造的“在厦有礼XMENLY”文创IP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该项目将厦门城市风貌、闽南文化、非遗工艺等内容融入产品,联合老字号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正如专家所言,与其盲目追逐海外IP,不如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这座本土富矿。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持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思路、新场景,避免简单堆砌与风格拼凑,以有文艺趣味为桥梁、用年轻世代的语言重构表达,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件穿越百年的毛背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IP年轻化运营的无限可能。它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让文学、文化从旧时光里走出来,滋养我们的精神、丰盈我们生活的载体。当我们在严肃深邃之外,与大先生有了更生活化的共鸣,也在温情细节中接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样子。

特约记者: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