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南京镇江协同立法守护千年六朝“活化石”,29处石刻命运迎来转折
您知道吗?在南京和镇江,散布着29处珍贵的南朝帝王、贵族陵墓神道石刻,它们堪称研究六朝制度的“活化石”,却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域,长期面临保护标准不一、执法差异等挑战。
就在8月28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重磅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南京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引爆关注!
更早的25日,镇江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已率先审议同类草案。两市相继行动,标志着南京都市圈首个文物保护协同立法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开创历史先河!
“南朝陵墓石刻是南京、镇江共同的文化瑰宝,”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同志激动表示,“通过跨市协同立法,我们打破行政壁垒、统一标准、明确责任,为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经验。”
这些石刻与北朝石窟寺遥相呼应,在东亚艺术史上地位卓著,其“陵园-神道-石刻”三位一体格局独一无二。距今约1500年,它们承载着南朝政治、经济、宗教等丰富信息,默默见证江南历史脉络。
位于镇江句容市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气势恢宏。
由于石刻分布在南京江宁区、栖霞区和镇江丹阳市、句容市,保护标准长期不统一,执法力度参差不齐。管理权责分散于文物、规划、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职责交叉、协同不足。立法中,两地人大建立沟通机制,确保法规既协同又具地方特色。
玥涵从权威渠道获悉,《南京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草案)》不设章节,共23条,体现“小而精”特色。它明确保护对象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南朝陵墓地上石刻、地下墓葬及陵园遗址等,包括石兽、石柱、石碑遗存,以及神道、陵墙和相关环境风貌。
草案重磅提出,“南京市人民政府应与镇江市人民政府加强保护协同、资源整合、价值挖掘,尤其共同推动南朝陵墓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形成跨区域保护合力。
保护区划精细化管理是关键。草案构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地下埋藏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分级体系,确保整体保护。划定“行为红线”,禁止在保护范围内挖山取土、修建坟墓,并设立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由文物部门及时组织考古调查,守护千年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