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两名脑梗死患者竟因心脏问题险丧命,医生背后元凶
你有没有想过,心脏问题竟然会直接导致脑梗死?最近,我们接诊了两名脑梗死患者,他们的病因都源于心脏异常,险些酿成悲剧。
一名62岁男性在超市买菜时突然右侧肢体无力倒地,无法言语,超市工作人员紧急呼叫120送他至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令人惊讶的是,他平时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但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判断为房颤引发的急性脑栓塞。尽管立即静脉溶栓,症状未改善,家属同意后,我们迅速进行脑血管造影,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手术不到1小时,医生成功取出一块暗红色坚硬血栓,开通了闭塞血管。次日,患者就能抬起右肢和说话,经过一周早期康复,基本痊愈出院。医生建议长期抗凝治疗并处理房颤。
另一名42岁男性海员,在菲律宾货轮工作时突发言语不能和右侧肢体无力,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治疗半月后基本恢复,回国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查找病因。无传统风险因素,动态心电图无房颤,但经食道心脏超声发现卵圆孔未闭,判断为心源性脑卒中。转心内科后,顺利接受卵圆孔封堵手术,彻底消除风险源。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心源性脑卒中”。
什么是心源性脑卒中?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和费用,被誉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中国卒中报告2020》显示,中国脑卒中负担持续上升,缺血性卒中占87%,其中心源性脑卒中比例近50%,预后较差。房颤约占60%,卵圆孔未闭约占15%。
已知脑梗死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和吸烟,已通过科普广为人知;但心脏“颤、洞”的危害,公众知之甚少,甚至误以为与脑无关。
如何预防和诊治房颤引起的脑卒中?
房颤是最常见心律失常,正常心跳由窦房结控制,房颤时电活动混乱,心跳快速不规则。
房颤危险在于增加血栓风险。心跳不规则时,血液可能在左心房滞留形成血栓,脱落後流入大脑,阻塞血管引发卒中。
研究显示,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患者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且易被忽视、治疗棘手、预后差。房颤血栓多为“红色血栓”,体积大质地硬,易堵塞大动脉,导致梗死面积大、症状重、死亡和残疾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若在卒中后数小时“黄金时间”得到及时救治,效果显著。目前多数医院采用静脉溶栓,但效果常不理想。近年,血管内治疗(取栓手术)对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有良好疗效。简单说,通过介入手术定位闭塞血管,用导管将取栓支架送至血栓处,“捕获”并取出血栓,快速重建血流。
预防房颤卒中建议:1. 重视房颤筛查;2. 专科医生评估栓塞风险后,决定是否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降低血栓风险;3. 不适合或不愿服药者,考虑射频消融或左心耳封堵/切除手术。
对于已发生急性脑梗死,建议:1. 尽快送有救治能力医院;2. 医生诊断评估后,及时静脉溶栓和/或动脉取栓手术。
如何诊断和防治卵圆孔未闭造成的脑卒中?
卵圆孔是胚胎期心脏房间隔生理通道,多数出生后闭合,若3岁未闭即称卵圆孔未闭,心房间隔存在“洞”样通道。可能导致血液混流,在深呼吸、用力呼气或咳嗽时,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静脉血凝块通过卵圆孔流入左心房,泵入脑血管引发“反常栓塞”,导致卒中。
卵圆孔未闭卒中常发生于年轻人,易被忽视,故强调早期诊断。方法包括经胸壁超声心电图、经食道超声心电图和发泡试验,后者是主要筛查方式。
治疗需分层:1. 无症状卵圆孔未闭可暂不治疗;2. 复杂型、大流量气泡或有不明原因卒中者,应积极治疗。方法包括抗栓药物和卵圆孔未闭封堵手术(通过导管放置封堵器封闭通道),后者最常用有效。
我们呼吁关注“梗在脑,病在心”问题,以减少卒中危害。积极筛查和处理心脏“颤、洞”,能有效降低卒中发病和复发。
作者:玥涵